一、葡萄锈病的发生状况及症状特点是什么?
葡萄锈病主要在我国的南方葡萄产区发生较多,如在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江苏等省(自治区)。近年来,随着葡萄设施栽培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北方各省的温室、大棚中,也时有发生。该病主要为害葡萄叶片,使叶片枯黄,造成提早落叶。不仅影响当年的果实品质,也影响第二年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初发病时,叶表面产生水渍状、黄绿色的小斑点,在对应的叶背面出现橙黄色疱状斑点,即夏孢子堆,直径为1.5~2毫米,随后表皮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物,此即病原菌的夏孢子。秋末,夏孢子堆周围产生黑褐色、不规则的锈斑,此为该病的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面,易引起早期脱落,削弱树势,影响第二年的生长发育。偶而在叶柄、嫩梢和穗轴上也产生夏孢子堆,但很少见。
二、葡萄锈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是什么?
葡萄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层锈菌属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 &Syd.
寄主引起的。在我国只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尚未发现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是黄色菌丛,发生在叶背面的表皮下,突破表皮后散发出黄色夏孢子。夏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外表密生小刺,橙黄色,大小为15.4~24微米×11.7~16.1微米。夏孢子堆中产生侧丝,淡黄色、丝状,稍弯曲或不规则,大多发生在夏孢子堆的边缘。冬孢子堆生于叶背表皮下,散生,呈圆形,直径为1~2毫米。冬孢子单胞,黄褐色至深褐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5~31.2微米×10.8~15微米,胞壁光滑无色。冬孢子常不规则的结合成3~6层。
三、葡萄锈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是什么?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能以夏孢子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通过气孔侵入寄主。冬孢子的萌发温度为10~30℃,适温为15~25℃,萌芽需要99%的相对湿度。夏孢子的萌发温度为8~32℃,适温为24℃。高湿有利于夏孢子的萌发,但光照对萌发不利,所以晚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在台湾7月份就可发现此病,在上海地区于8月份发生,9~10月份发生最重。
大多数地区只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产生夏孢子堆,冬孢子堆一般在天气转凉后产生;温带多在晚秋产生冬孢子堆。
夏孢子不侵染幼嫩的叶子;因叶片气孔尚未发育好。因此,发病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蔓延。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引起早期落叶。
葡萄的种和品种对锈病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一般栽培的葡萄品种,欧亚种葡萄较抗病,而欧美杂交种则较感病。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玫瑰香、红富士等;中等抗病品种有大宝、金玫瑰、纽约玫瑰、新美露等;易感病品种有白羽、甲州三尺、康拜尔、尼加拉等。
四、怎样防治葡萄锈病?
1.
冬季修剪后要彻底清洁田园,将枯枝落叶清扫干净,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病菌传播。
2.
生长期在发病前或刚见到病斑时,喷布多硫胶悬剂(多菌灵与胶体硫的混合剂)300~35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喷布1:0.7:200波尔多液,每半月喷1次,并注意喷布下部叶片的背面。并要喷得均匀,不能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