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13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葡萄知识
葡萄蔓割病 [2013/5/22 17:05:22]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一、葡萄蔓割病为害状况如何?

葡萄蔓割病一年生病枝

    蔓割病又叫蔓枯病,是局部地区和个别品种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但一般不严重。本病主要为害枝蔓,削弱树势,引起减产和降低葡萄品质。严重时,病枝经2~3年枯死。

    该病主要为害当年生新梢,特别是从基部发出的萌蘖枝,感病尤重。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病菌侵入幼嫩的组织后,菌丝体潜伏在新梢的皮层内,不影响新梢的生长,当年不表现症状,从外表看不出异常。越冬后于第二年春天,一年生病枝的皮层变为黑褐色,随枝的生长加粗,病部组织坏死而呈凹陷状,病斑沿维管束蔓延,然后表皮翘起,皮下产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第二年春天不能发芽或发芽后生长衰弱直至枯死。

葡萄蔓割病病蔓

    病菌侵染多年生枝蔓时,初呈红褐色椭圆形病斑,稍凹陷,逐渐扩大呈梭形,表面密生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后,病部纵裂呈丝状,并腐朽直到木质部,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病部上端的新梢生长衰弱,节间缩短,叶片、果穗、果粒变小,有时叶片变黄以至萎缩。若冬季干旱或埋土不严,翌年春天病蔓发生纵向干裂而枯死。有时也能抽出新梢,但在l~2周内也会突然萎蔫。

    分生孢子器无论是在一年生枝上还是在多年生枝上,在潮湿的情况下,都溢出白色或黄色蜷曲状或粘胶状的分生孢子角。

葡萄蔓割病分生孢子角


    果粒感病后,病部稍变灰色,后期密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逐渐干缩成僵果,近似房枯病;果梗受侵则枯死;新梢、叶柄或卷须受病后,呈现出很小的褐色病斑,逐渐发展连成一片。

二、葡萄蔓割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是什么?

    葡萄蔓割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小隐孢壳属Cryptosporella viticola(Red.)Shear.侵染所致。子囊壳黑褐色,球形,壳壁很薄,孔口颈较短。子囊无色,圆筒形或纺锤形,子囊之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子囊壳多产生在老病斑上,但比较少见。

    无性世代为壳梭孢属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侵染所致,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病斑上着生的小黑粒点主要是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呈黑褐色,烧瓶状。常数个分生孢子器聚生在轮廓不整齐的子座中。分生孢子器各自开口或有一个共同的孔口。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器内可产生两种形态不同的分生孢子,均为无色、单胞。一种为圆柱形或梭形,大小为5~10微米×1.5~2微米。另一种为丝状,弯月或钩形孢子,一端稍弯曲,无发芽能力,大小为18~30微米×1微米。

三、葡萄蔓割病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蔓割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蔓上越冬。第二年5~6月份,分生孢子器吸湿后,从孔口中涌出白色至黄色丝状或粘胶状孢子角,遇雨后孢子角消解,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上,经伤口、皮孔、气孔侵入,病菌潜育期较长,约1个月左右。病菌沿维管束蔓延。菌丝在寄主体内为害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和筛管以及木质部的髓线细胞,病菌夺取寄主的养分后,病部外表呈现下陷和纵裂,需经1~2年后,植株才出现矮化和黄化现象,严重时全蔓枯死。

    冬季埋土时枝蔓扭伤处和修剪时的剪口处最易感病。欧亚种葡萄发病较多,如佳里酿、龙眼、法国兰、红玫瑰等。另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树势很弱,遭受冻害或埋土时有扭伤的葡萄园发病重。

四、葡萄蔓割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 加强田园管理 注意排水,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冬季埋土时,加强防寒措施,防止扭伤和根部病害,减少伤口和病菌侵入的机会。

    2. 刮除病蔓 生长期勤检查,发现病蔓可进行刮治,先用利刀将病部刮除干净,直到出现健组织为止。并将病残体收集起来深埋或烧毁,然后在伤口处涂上40%福美砷50倍液,或涂上石硫合剂渣子,将伤口封好,以杀死病菌。对发病严重的病蔓可从地面锯掉,促使重发新枝。

    3. 药剂防治 春天葡萄上架后,结合防治其它病害可喷铲除剂,如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或150倍五氯酚钠,要喷匀。5、6月份分生孢子散发前可喷1:0.7:200倍波尔多液1~2遍,预防病菌侵染。也可喷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重点喷结果母枝及多年生枝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