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为害状况如何?该病有哪些症状特点?
葡萄灰霉病主要侵染花穗、幼果。个别年份也能侵染成熟的果实。过去该病仅是局部地区发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山东、河北、湖南、江苏、上海、四川、湖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成为这些地区花期及幼果期的主要病害。成熟的果实也常因该病菌的潜伏存在,已成为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在用葡萄酿酒时若不慎混入了灰霉病的病果,在发酵中由于病菌的分泌物,能造成红葡萄酒颜色的改变,并影响酒的质量。
|
葡萄灰霉病被害花序
|
葡萄灰霉病菌主要侵染花序、幼果和将要成熟的果实。也能侵染新梢、叶片、果梗。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小果梗上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变暗褐色软腐。天气潮湿时,病处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天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最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甚至整穗落光。
|
葡萄灰霉病病果
|
新梢及叶片感病,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在病叶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病斑上也出现灰色霉层。
果实上浆后感病,果面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便长出鼠灰色霉层。有时在病部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二、葡萄灰霉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是什么?
葡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Botrvtis
cinerea pers.ex
Fr.)侵染的,这是常见的无性阶段。病部鼠灰色霉层即是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自寄主表皮下菌丝体或菌核上长出,细长,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分枝,有时近顶部呈两叉状。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上生小梗,梗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灰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9~15微米×6.5~10微米。分生孢子聚集成葡萄穗状,并呈鼠灰色。菌核块状,黑色,形状不规则。
有性阶段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葡萄孢盘菌属[Botryotinia
fuckliana (de
Bary)Whetzel],在通常情况下很少发生。
三、葡萄灰霉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病规律是什么?
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该病原菌是一种寄主范围很广的兼性寄生菌,多种水果、蔬菜和花卉都发生灰霉病,因此病害初侵染源除葡萄园内的病果、病枝等越冬病残体外,其它场所的越冬病菌,也能成为葡萄灰霉病的初侵染源。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春在条件适宜时,即可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穗上,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情况下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进行初次侵染。春天主要侵染花序及幼果。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又靠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该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病期,第一次发病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花前及幼果期)主要为害花及幼果,这时的低温多湿条件易引起大发生,造成大量落花落果。第二次发病期在果实着色至成熟期,如果这时阴雨连绵或久旱后遇暴雨,病菌最易从伤口侵入浆果,并产生灰色霉层。由于病菌的侵入而引起果实显著的化学变化,破坏果实的单宁及芳香物质,这样的果实不能酿酒。若不慎混入了病果,病菌的分泌物能引起红葡萄酒颜色的改变,并使酒的质量变劣。当病菌侵入浆果后遇到干燥的气候条件,感病的浆果不产生灰色霉层,潜伏的菌丝对果实不仅无害,反而使其酸度降低,糖份增加,皮变薄。国外用这种葡萄酿的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成为一种独特的酒种,人们称这种酒为贵腐酒,称葡萄灰霉病为贵腐病。尽管如此,它终究作为花期和幼果期的危险病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鲜食葡萄在贮藏期间,如库温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灰霉病发生严重。此外,排水不良,土壤粘重,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能促进发病。
近年来,我国北方在设施栽培葡萄方面发展很快,但在温度高,湿度大,通风较差的温室和大棚内,该病发生也较重。
四、怎样防治葡萄灰霉病?
1.
加强栽培管理勿偏施氮肥,防止新梢徒长;及时进行夏季修剪,对过旺生长的品种可喷布生长抑制剂,控制营养生长;做好旱灌排涝工作,减少裂果;发病期间及时剪除病花穗和病果,减少再次侵染。
2.
清洁果园 彻底清园并集中烧毁残枝败叶,减少越冬菌源;搞好越冬休眠期的防治,对结果母枝喷铲除剂,可结合防治炭疽病、白腐病进行。
3.
药剂防治在花前和谢花后连喷2~3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
对贮藏期葡萄病害的防治在果实采收前淋洗式喷布60%特克多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晾干后采摘。在包装时用二氧化硫处理或用碘化钾纸包装,能有效地控制灰霉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