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轮斑病的为害症状是什么?
葡萄轮斑病主要发生在美洲种葡萄的叶片上,以中、下部叶片发生较多,发病严重时,造成叶片焦枯,提早脱落。欧洲种或欧亚杂交种葡萄较抗病。
|
葡萄轮斑病
|
该病只为害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呈现出红褐色不规则形的斑点,后扩大成圆形病斑,并逐渐形成鲜明的轮纹,其直径约2厘米。病斑反面在天气潮湿时覆盖一层浅褐色的霉层,但不显轮纹。
二、葡萄轮斑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是什么?
葡萄轮斑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扁棒壳属(Acrospermum viticola Ikata)侵染所致。病斑上浅褐色的霉层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上也可形成子囊壳,呈黑色小粒点。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由病斑上的菌丝长出,顶端稍膨大,轮生分生孢子。然后顶端又延伸膨大,再轮生第二次分生孢子。故分生孢子梗长短相差很大,一般在30~300微米×3~4微米,有1~3个分隔,淡黄褐色。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下宽上尖,呈淡黄灰色,有1~4个分隔,大小为7.5~16.3微米×2~6微米。
子囊壳生于病叶的表面,单生,初呈圆筒形,基部较宽大,顶部渐细,成熟后为黑色。子囊圆筒形,无色,大小为225~413微米×2.5~3.5微米,子囊间无侧丝。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绒毛状,大小为152~280微米×1~2微米,8个子囊孢子并列于子囊内。
三、葡萄轮斑病的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是什么?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于翌年4~5月间随风雨进行飞散,子囊孢子于7月间成熟后散发出来通过气流进行传播。传播到叶片上的孢子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通过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又进行多次再侵染。我国北方葡萄产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发病,9~10月为发病盛期。
在高温高湿或阴雨连绵的地区或年份发病重;管理粗放,留枝过密,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发病重;果实采收后忽视喷药防病的果园发病重。因发病期晚,对当年产量影响较小,若发病严重,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植株越冬和第二年的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参照黑痘病、褐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