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22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葡萄知识
葡萄黑腐病 [2013/5/22 12:03:18]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葡萄黑腐病的发生状况及症状特点是什么?

    该病在国内各葡萄产区都有发生,除个别地区外,一般为害不严重。
葡萄黑腐病病叶(标本)

    此病多在果实近成熟期发病较多。除侵染果实外,在整个生长期内,也能侵染叶片、叶柄和新梢。果穗发病,多在小分穗上发生,整穗发病的较少,当病果干缩成僵果时,果穗的其它部分照常生长发育,而干枯病果可长期不落。果实发病,最初呈现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边缘呈褐色,中部呈灰白色,稍凹陷。病果逐渐软腐,后失水皱缩,病果表皮下密生黑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并逐渐突破表皮,最后干缩成蓝灰色的僵果。

    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脉间产生红褐色近圆形的小斑点,直径约为2~3毫米。病斑扩大后,中央灰白色,外部褐色,边缘黑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粒点,沿病斑排列成环状。

葡萄黑腐病病果

    新梢及叶柄感病,初为椭圆形、深褐色病斑,稍凹陷,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但不如叶上排列整齐。

二、葡萄黑腐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如何?

    葡萄黑腐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座菌属(Guignardia bidwellii (E11.)Viala et Ravaz.)侵染所致。其有性阶段的子囊壳近球形,孔口不突出,壳壁很厚,一般2~3个子囊壳连在一起。子囊棍棒状,大小为62~80微米×9~12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2~17微米×5~7微米。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茎点菌属(Phoma uvicola Berk.et Curtj),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直径为80~180微米,器壁突出,顶端有孔口。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为8~11微米×6~8微米。

    病果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而其它部位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主要是分生孢子器。

三、葡萄黑腐病的发生规律有何特点?

    葡萄黑腐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僵果及病枝梢上越冬。次年春末夏初环境潮湿时,子囊壳吸水膨胀,不断释放出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同样放射出分生孢子,均为初次侵染的菌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生活力强,萌发的温度范围为7~37℃,适温为23℃左右,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经10~12小时即可萌发。成熟的分生孢子器遇3毫米或更多的降雨时,即放射分生孢子。若降雨持续1小时以上最适于分生孢子的扩散。当气温在26.5℃时,持续湿润6小时即发生叶感染,但在10℃条件下需要24小时,32℃时需要12小时。

    子囊孢子萌发侵染的环境条件与分生孢子相似。子囊孢子需要游离的水萌发,在27℃经6小时即可萌发,这也是适宜侵染叶片的环境条件。气温较低(10~21℃)则需较长的侵染时间。32℃侵染停止。

    葡萄发病后,不断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并进行再侵染。病菌在果实上的潜育期为8~10天,叶及新梢上为20天。温暖潮湿的夏季易大发生。

    防治措施:参照白腐病、炭疽病。

 

上一篇: 葡萄房枯病 下一篇: 葡萄苦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