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苦腐病发生为害状况怎样?其症状特点是什么?
葡萄苦腐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在个别品种上发生为害严重。山东省平度市的龙眼、白羽品种上已有发生,有的年份发生为害严重,造成一定的损失。一般为害不大。其它葡萄产区尚未见报道。
此病主要为害当年生新梢叶片和果穗。新梢发病时,先在新梢基部第一、二节叶柄基部出现浅褐色、边缘不清晰的病斑,后蔓延至叶柄,当病斑环绕叶柄1周后,整个叶片连同叶柄下垂、萎蔫、干枯,但不脱落。接着第二、三、四……片叶相继干枯下垂,这时往往蔓延到穗柄,使整个果穗受害。同时新梢的基部逐渐变为灰白色,上面着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其新梢上端仍正常生长。
果实发病,病菌通常从果梗侵入,逐渐向暴粒蔓延,在近果蒂处产生一小块白色的斑痕,后逐渐扩大软腐,在白色品种上常出现环纹状排列的分生孢子盘,在整个果粒发病时更为明显。深色品种的果粒表面常表现粗糙,有小泡,内有分生孢子盘,2~3天内,果粒软腐,并易脱落。此时病果有苦味,苦腐病由此而得名。不脱落的果粒则继续变干,牢固地固着在穗上,苦味也不明显。皱缩以后的病果与黑腐病、炭疽病、房枯病难于区别。果实近成熟期该病蔓延迅速,易引起软腐。
苦腐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为大型,形状不规则,后期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而露出。当果粒表面湿润和有腐生菌生长时,表皮破裂不明显。
二、葡萄苦腐病是由哪种病原菌侵染的?其形态特征是什么?
苦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菌属[Melanoconium faligineum(Schr et Viala)Cavara]寄生引起。分生孢子盘位于寄主组织角质层或表皮下,使表皮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盘黑色,圆锥形或杯形,直径可达250微米,散生或群生,大小不等。分生孢子梗无色,有隔膜,大小为30微米×3微米。分生孢子圆筒形、纺锤形或卵形,黑色、单胞,基部平,上端钝,大小为8~10微米×4~6微米。
有性阶段为Gnemoniella viticola Kudo et Tanaka。其子囊壳无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组织内,呈黑色,球形,多单生,直径250~500微米,高约150~200微米,颈长750微米~1000微米。子囊棍棒状,无色。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0~12微米×3~5微米,其内有一个较大的油球和数个较小的油球。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在其内排列成2行。
三、葡萄苦腐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是什么?
苦腐病的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果、病枝等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雨水、风力传播,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感病部位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盘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在山东平度市有2次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大约在6月底、7月初,于新梢基部和叶片上出现症状,第二个发病高峰主要为害果实,大多发生在葡萄着色以后,这时病情发生蔓延很快,往往几天就蔓延到全穗,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资料报道:病菌从葡萄落花后,果梗形成木栓化皮孔疣突时开始,病菌侵染这些疣突的死细胞,并潜隐至果粒成熟。然后侵染果梗并转移到果粒,4天内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伤口、自然孔口等侵入,不断进行再次侵染。因此,蔓延迅速。
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2~36℃,其中28~30℃最适宜,36℃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葡萄生长后期正处于高温多雨的夏季,所以发病迅速而严重。
四、怎样防治葡萄苦腐病?
防治该病的关键是清除病菌越冬菌源、对结果母枝喷铲除剂和葡萄生长前期注意对新梢基部喷药。这在防治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的过程中可兼治苦腐病。生长期所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均可有效的控制该病的发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