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端起一杯葡萄酒时,你可能从这杯酒的外观、色泽、口味上说出一串词汇,但你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劣吗?
中国的“国标”、“行标”、“企业标准”
如何来认定葡萄酒的好与坏?如何让国人放心地喝葡萄酒?中国有葡萄酒的标准吗?可以肯定地回答说:有!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关于葡萄酒的标准,但当时基于国家经济状况和行业现状,标准十分低下。
进入80年代,葡萄酒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对葡萄酒的认识、市场的拓展、企业的壮大,促使我国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国标”进行修订,于1994年5月5日由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葡萄酒、果酒通用试验方法》。2002年我国根据葡萄酒工业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飞速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国情,为尽快与国际接轨,于2002年11月14日由原国家经贸委发布了2002年第81号公告,公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就是中国葡萄酒的“国标”,在业内被称为“全汁葡萄酒”标准。
在80年代制订“国标”的同时,考虑到我国当时的消费水平、行业生产状况,人们对葡萄酒的认知度等情况,国家也制定了“行标”(半汁酒)产品标准,即:50%葡萄酒原汁+水+辅料形成的葡萄酒的标准。这就是“行标”。业内人称“半汁酒”标准。
就是这个“行标”,在它执行的前期适应了当时市场的情况,满足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而在后期,则给了假冒伪劣酒以口实,一些别有用心者打着“行标”的旗号,以惊人的低价,将大批伪劣葡萄酒涌进市场,导致葡萄酒市场的极度混乱,给我国刚刚起步的葡萄酒业造成极大的破坏。
为整顿市场秩序,制止企业恶性竞争,2003年3月17日原国家经贸委废止了“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中国老百姓说的“糖水”正式退出了中国葡萄酒市场。
既然国家已经公布了“国标”,废止了“行标”,怎么又出来一个“企业标准”呢?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提OIV。
OIV所公布的有关葡萄酒的文本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个系列性的文件。OIV组织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涉及葡萄栽种、葡萄酿造、葡萄及葡萄酒经济,因此,OIV的文件是一个葡萄酒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文件,是一个体系。而我国现行“国标”只是对“酒”的标准的规定,不是一个链条,形成不了一个整体系列,这就是我国葡萄酒“国标”的致命缺陷。
我国葡萄酒行业初期运行的行业管理就已经涉及到供、产、销全链条,由于葡萄酒行业从根本上说是农业葡萄的深加工,所以,企业在运行中就不得不把生产的全过程加以“规定”形成自我质量保证体系。这就是“企业标准”的由来。
随着企业的成熟和对葡萄酒的认识、对国际市场认识的加深,企业逐步由关心流水线到关心榨汁,从关心榨汁到关心葡萄,从关心葡萄到关心自有基地建设。有了这个链条,就必须有相应的“规定”。在“国标”链条缺陷的情况下,各企业不等不靠,纷纷建立自己的“企业标准”。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其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同步,而“国标”的标准要顾及到全国的企业现状,因此,就形成了“企标”高于“国标”,“企标”要替代“国标”,“企标”根本不理“国标”的现状。这样,在市场法则还不健全的时期,群龙争霸的局面肯定会出现。
“王朝”不仅结合经纬地域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葡萄基地,而且参照OIV标准,针对基地工厂化模式,对上水、施肥、产量、采摘作了细致的规定。
谁是“国标”体系的制定者
正因为“国标”与“企标”的并存,“企标”高于“国标”,“国标”不能形成体系有缺陷的现实情况,谁都想制定一个比“国标”更高、更好的“标准”,那么,到底由谁来制定、修订更贴近国际的标准呢?涉及的部门就是一个系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商务部、科技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协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酿酒分委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中心、中国食协葡萄酒专家委员会。
国家对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是非常严肃的。它的最高层应该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由国标委确定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起草单位和技术归口单位,并正式下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由起草单位和技术归口单位负责确定有关部门及专家组,组成制、修订委员会(起草小组),确定工作内容、分析项目、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征集实测样品等一系列工作后,经反复征求业内意见后,正式上报国标委,并经国标委批准公布。
我们又要提到OIV。OIV公布的文件是一个整体,有机的链条式文件,这就确定了它的整体性、科学性。另外OIV最大的特点是权威性,OIV是由占全世界96%的葡萄酒产地的国家组成的组织,它就具备全球的整体性,而后它的文件发布是由全世界的葡萄酒专家研究形成的结论,从而使它具备了科学权威性。它发布的结论性文件虽不是什么强制性的法规,但就其科学权威性来讲就使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科学法规,不得不参照执行。说明白了,只要你执行了OIV的文件标准,你就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葡萄酒,这点是无疑的。再次,OIV是一个政府间的组织,不吸纳企业参与,这就使其具有鲜明的国家政府性。
反观我国行业管理部门,协会行使不了应有职能,有其形无其权,而上述一切的终端都要落在企业的身上,光应付这些,就占了企业大量财力精力。仅举此一例:2003年8月11日至14日,中国酿酒协会在甘肃武威召开年会研究“国标”修定工作;8月15日中国食协在新疆召开中国“葡萄酒行业年会”,5天内开了两个中国葡萄酒业的年会。新疆会议中,某个企业提出,制定一个全国都能接受的行业标准,并称已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作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立项。一时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业内哗然。
呼唤中国的OIV
“内讧是中国葡萄酒业最大软肋,葡萄酒业如果不停止分裂行径,这个行业就永无宁日,40万吨的门槛永远难以跨越。”这是一位资深老专家的心里话。
我国葡萄酒现在年销是30万吨,有专家统计中国市场上半汁葡萄酒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2003年1月半汁葡萄酒退出市场后这半壁江山应由谁来占领。
随着我国入世,大量国外洋酒要进入我国市场,意大利人扬言要把北京人灌醉后再扩展中国市场;香港梁氏集团斥巨资切入中国红酒市场;新天印象大做广告文章甚至争做央视“标王”。
外资的入侵、市场的瓜分、品牌的争斗、竞争手段的翻新,从而形成我国葡萄酒行业的激烈竞争,而市场的不成熟,规则的缺陷又造成行业局面的复杂性。
现实表明建立中国的OIV是时候了,我们呼唤中国的OIV,我们建议:
由一家权威政府部门出面整合葡萄酒行业资源,成立中国惟一的权威的“中国葡萄和葡萄酒组织”,吸纳多边、多层次的企业加入形成行业组织,组织葡萄、葡萄酒整体链条的研究,发布制定全行业认可与国际接轨的“国标”。
中国的葡萄酒行业需要联合,联合需要规则,规则需要OIV。
我们呼唤中国的O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