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164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黑龙江省葡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12/21 20:03:09] 来源: 作者:Admin



哈尔滨综合试验站

肖丽珍 鲁会玲 覃杨 杨瑞华

 

  黑龙江省为高寒地区,有效积温低,无霜期短。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对葡萄栽培技术有很多要求。近年来,我省葡萄生产面积逐年增加,葡萄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葡萄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相继出现,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具有盲目性

 

  在葡萄生产中,一些葡萄种植户盲目跟风,认为“新”就是“好”;有的种植户在选择品种时,只顾在果实性状上挑选,而不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葡萄的栽培方式,如一些农户把在我省只能大棚栽培的无核白鸡心、红地球品种栽到露地环境中,虽然当年树体枝繁叶茂,但到第二年或以后,树体就会出现发芽不整齐、产量不高或只长树不结果等现象,还有就是把可以在露地栽培的品种如布朗无核、火星无核、蜜汁等品种用于大棚生产中,致使投入较高,利润较低等。

 

  2 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黑龙江省葡萄栽培成败的关键是树体是否抗寒性,因此砧木的抗寒性及嫁接的方式显得极为重要。通常我省栽培葡萄,应该选择山葡萄或贝达为抗寒砧木,而且采用绿枝嫁接方法繁育葡萄苗。而有的农户选苗依据是价格的高低,而不是考虑苗木的砧木是否抗寒,嫁接方式是否适合埋土防寒等。有的农户甚至购买了自根苗,直接导致毁园现象发生;有的农户购买的苗木不抗寒,造成冻害频繁发生;此外, 有些农户贪图老产区苗木价格低廉,栽植后则出现严重的“小老苗”现象,栽后树体不长,不死不活,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

 

  (1)棚室结构设计不科学,不能抵御黑龙江省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如风灾、雪灾等。

 

  (2)温度管理不及时,主要表现为生长季棚室温度过高,导致落花落果、果实日烧、气灼现象时有发生;早春、晚秋时节不注重保温,树体冷害时有发生,达不到设施栽培的预期目的。

 

  (3)灌水不科学,以大水漫灌为主要给水方式,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使得树体的水分供应不协调,生理性病害及真菌性病害时有发生。

 

  (4)肥料使用主要表现为农家肥使用量不足,化肥施用量过大,造成树体徒长,果实品质下降;施肥时期也不合理,尤其是果实采收后忽视施肥,造成树体营养失衡,影响树体养分积累,使树体越冬能力降低,影响后续产量。

 

  (5)在农药使用上,有些果园号称生产有机葡萄,坚持不打农药,往往造成丰产不丰收;还有一些农户农药施用时期不当,且使用过于频繁,既增加生产成本,又给食品带来安全隐患。

 

  (6)在栽培密度上,为获得早期丰产,栽培密度较大,每亩株数一般在600-900株。在获得前期产量的同时,农户往往在第3年以后舍不得间伐树体,致使架面郁密,影响树体正常的光合作用,后期产量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7)修剪不科学,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修剪时间掌握不好,修剪量掌握不当,修剪不及时等,要么造成树体生长量过大,消耗树体营养,要么修剪量过大,造成树体光合量不足,致使果实品质不良、产量较低等;另外,在冬季修剪时,不注重更新修剪,往往导致树体上强下弱,结果部位上移,树体过早衰老。

 

  (8)园地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机械化管理要求。我省地多人稀,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葡萄生产也迫切需要机械化,而目前的园地规划与设计不符合机械化要求,葡萄生产成本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