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403698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辽宁省葡萄炭疽病发生及防控措施 [2025/10/15 15:41:42] 来源: 作者:Admin

熊岳综合试验站

孙凌俊 马丽 高圣华 朱绍坤 郭荐硕 刘贵鹏)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枯腐病,是我国葡萄近成熟期的重要病害,尤其在环渤海湾地区危害突出。辽宁作为环渤海湾露地葡萄主产区,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变化、栽培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炭疽病频发且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当地葡萄产业发展。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病害防控岗位联合熊岳综合试验站,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试验示范等举措,构建绿色防控体系,为区域葡萄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辽宁葡萄炭疽病发生特点与趋势


  (一)病害危害与典型症状


  葡萄炭疽病主要侵染果实,对辽宁露地栽培的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主栽品种威胁显著。幼果期被侵染后,病斑呈黑褐色蝇粪状,潜伏不发病;果实进入着色至成熟期,含糖量升高、酸度下降,病斑迅速扩展为凹陷的浅褐色斑块,表面产生黑色小点,潮湿时溢出粉红色黏状物,严重时整穗果实软腐或干缩成僵果,严重地块绝收风险高。 除果实外,病菌还可潜伏在当年生新梢、叶片、叶柄、卷须等部位越冬,次年春季借助风雨、昆虫传播,成为初侵染源,给防控带来极大挑战。


  (二)辽宁地区发生趋势


  结合近年园区监测,辽宁露地葡萄炭疽病呈现以下发生趋势:发病期提前且延长,受春季升温快、夏季降雨集中影响,病菌初侵染期从传统的6月下旬提前至6月中旬,发病盛期持续至采收前。病原菌基数骤增,部分果园清园不彻底,甚至弃管,病果、病枝随意丢弃,导致土壤与树体带菌量逐年增加。抗药性风险上升,长期单一使用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部分产区病菌对常规药剂敏感性下降,需增加用药量或更换药剂才能控制病情。


  二、应对措施


  针对辽宁露地葡萄炭疽病防控痛点,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病害防控岗位联合熊岳综合试验站、辽宁盖州等地方技术推广部门,构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防控体系,定期组织活动。


  (一)定期技术培训


  每年萌芽期、幼果期在辽宁盖州、北镇等主产区开展集中培训。 内容主要包括病害识别与监测,清园关键技术,以及科学用药指导。


  (二)田间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定制化防控方案:针对不同地块的品种特性、树龄、历年发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现场纠错操作:针对用药浓度过高导致药害”“喷药漏喷果穗背面等问题,进行现场纠正指导。应急处置病害爆发:20247月辽宁盖州遭遇连续5天降雨,部分露地葡萄园炭疽病集中爆发。紧急推荐“45%咪鲜胺水剂1500+绿地康3300组合喷施,同时清理病果、加强排水,帮助种植户将损失控制在10%以内,远低于未处置地块的40%损失率。


  (三)针对性试验示范,为筛选适合辽宁露地葡萄的高效防控技术,果实病害防控岗位联合熊岳综合试验站在辽宁盖州、北镇等地设立试验示范园,开展多组对比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三、辽宁露地葡萄炭疽病防控建议


  (一)强化预防优先:坚持清园为主、药剂为辅,春季萌芽前和冬季修剪后务必做好全园消杀,减少初侵染源;果实套袋可有效隔绝病菌,建议在巨峰、夏黑等品种上全面推广。


  (二)科学使用药剂:严格遵循交替用药、现配现用原则,避免单一药剂连续使用;生防菌剂(如绿地康3号、DB型)可与多数化学杀菌剂混合使用,建议在幼果期、转色期各喷施1-2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三)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架面郁闭,通过摘心、绑蔓、提高结果部位增强通风透光;增施腐熟有机肥和钾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升树体抗病性;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