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病害防控
葡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真菌引起的葡萄炭疽病已被确认为葡萄种植业中的一种主要毁灭性病害,给葡萄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国大部分葡萄产区都有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尤其是渤海湾产区[1]。传统防控依赖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易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超标及生态环境破坏,不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需求。因此,集成高效、安全、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成为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葡萄炭疽病发病症状
葡萄炭疽病(Grape ripe rot)发病初期在果实表现的病征为点状病斑,中后期在果实表面形成轮纹状病斑,果实着色期炭疽病的危害特征有其典型的轮纹状病斑,形成橘色的分生孢子团。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在枝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潜伏侵染果穗和幼果,其主要危害成熟期的葡萄果实,在果实成熟前期遇到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病害迅速暴发,对葡萄造成严重损失,其所属的病原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降雨多、湿度大的地区多发。
2 葡萄炭疽病的绿色防治技术
2.1 葡萄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措施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在葡萄病害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措施是通过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害危害,如选用抗性品种,清洁田园等;物理防治是通过人工操作或器械装置,利用光波、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防控病虫害的环保型技术措施,如多雨地区的避雨栽培;化学措施是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发生范围,优先使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则是通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调控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群数量,破坏其生存环境,从而实现病害长期防控的绿色防治方法,如喷施微生物制剂。
2.2 技术要点
(1)选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的抗病品种,目前抗炭疽病较强的葡萄品种包括阳光玫瑰,金手指[2]等。此外,应尽量避免果皮薄、蜡质层少,或自身抗病物质含量低,易受炭疽病侵染的品种。
(2)在冬季修剪后至葡萄萌芽前进行彻底清园,修剪后收集园内所有落叶、落果、病枝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清除越冬菌源。萌芽前喷施石硫合剂或80%硫磺水分散粒剂,减少初始侵染源。(3)新梢生长期至花期,对葡萄进行合理修剪,及时抹芽、疏除过密新梢,保证架面通风透光。花期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浇水采用滴灌,多雨地区搭建避雨棚,控制田间湿度,阻断雨水飞溅传播孢子。新梢生长期喷施微生物制剂,减少田间菌源量。(4)花期及幼果期进行合理的疏花疏果,控制负载量,增强树势。(5)葡萄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要重点保护果实,进行果实套袋,及时摘病果,转色初期喷施生物农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药剂。(6)果粒转色期至果实成熟期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时期,可选用的药剂有铜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如福美双、代森类、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s)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C14-α-脱甲基化酶抑制剂(DMIs),如三唑类氟硅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酮,咪唑类咪鲜胺。咪鲜胺由于对果实风味儿有影响,建议仅在早期使用,结果后慎用。喷药时要科学用药,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