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207359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收贮运环节“三剂”标准现状及制修订建议 [2025/7/18 14:29:08] 来源: 作者:Admin

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

王昊 胡桂仙 王新全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也是目前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中国是全球葡萄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葡萄产量约1538万吨,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葡萄采收后自身内部积累的各种物质会不断分解以维持生命活动,果实的外观色泽和营养成分如还原糖、可滴定酸等不断变化,导致葡萄品质下降。同时,贮藏期易滋生多种病害,包括灰霉病、绿霉病、青霉病、黑霉病、黑粉病、黑斑病、根霉腐败病等,产业中存在使用“三剂”进行采后防腐保鲜的现象。


  随着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营养、健康转型,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水果产业已到了提档升级的新历史阶段。近年来,水果采后使用“三剂”(防腐剂、保鲜剂和添加剂)的舆情频出,危及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信心,例如“阳光玫瑰葡萄放一个月不会烂肯定是因为用了防腐剂”等等。为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开展了葡萄“三剂”风险评估及允许使用名单、使用规范研制工作,重点针对葡萄梳理了我国现行有效的标准中采后“三剂”推荐使用的相关内容,分析了20192023年葡萄中相关“三剂”检测结果,总结了风险评估模拟试验研究,进而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建议。


  1 葡萄收贮运环节“三剂”标准现状


  对152条现行有效的葡萄生产相关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梳理,发现采后环节共涉及5种“三剂”(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或其络合物,常规农药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和1-甲基环丙烯),其中3种(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和噻菌灵)未经允许作为采后“三剂”,2种(苯菌灵和1-甲基环丙烯)在国内没有限量标准(表1),具体情况如下:

 


  国家标准方面,《GB/T 16862-2008 鲜食葡萄冷藏技术》推荐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或其络合物(即二氧化硫释放剂)作为保鲜剂,该类药剂在《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最大使用量为50 mg/kg(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同时,GB/T 16862-2008推荐在防治葡萄贮藏期灰霉病时使用甲基托布津、苯莱特或特克多,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3种杀菌剂的表述未使用农药通用名(分别是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二是甲基硫菌灵和噻菌灵登记用于葡萄产中使用,苯菌灵未登记用于产中,同时这3种杀菌剂均未登记用于采后防腐保鲜;三是苯菌灵在葡萄中没有限量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方面,《NY/T 4246-2022 葡萄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中提到的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已经登记用于葡萄采后保鲜,但目前我国在葡萄中尚无1-甲基环丙烯的限量标准,国际上欧盟的限量标准为0.01 mg/kg。此外,《NY/T 5088-2002 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中提到“3.9采收:葡萄果实的采收按照《NY/T 470-2001鲜食葡葡萄》执行”,但目前NY/T 470-2001已作废,并且该标准文本中无采收条款。


  地方标准方面,《DB21/T 2309-2014 葡萄冷藏保鲜技术规程》、《DB12/T 758.6-2019 低温物流保鲜技术规程 第6部分:鲜食葡萄》、《DB61/T 381.3-2006 无公害食品 红地球葡萄 生产技术规程》、《DB45/T 1161-2015 鲜食冬葡萄冷藏保鲜技术规范》和《DB65/T 3610-2014 红地球葡萄贮藏保鲜技术标准》中均推荐二氧化硫缓释剂用于采后保鲜,但在具体使用方式上与GB/T 16862-2008存在一定差异。此外,《DB41/T 603-2009 葡萄设施促成生产技术规程》中“10采收、包装和运输”提到“按照《NY/T 470-2001鲜食葡葡萄》执行”,但目前NY/T 470-2001已作废,并且该标准文本中无采收条款。《DB12/T 850-2018 设施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和《DB12/T 849-2018 玫瑰香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中均提到“贮藏保鲜参照《NY/T 1199-2006葡萄保鲜技术规范》”,但目前NY/T 1199已被《NY/T 3026-2016 鲜食浆果类水果采后预冷保鲜技术规程》代替。


  2 葡萄收贮运环节“三剂”安全性分析


  针对上述相关标准中推荐的5种“三剂”,对项目单位近5年(20202024年)葡萄风险监测结果进行了梳理。其中甲基硫菌灵、二氧化硫、噻菌灵未发现超标,1-MCP、苯菌灵因无限量标准没有列入检测参数。乙烯是一种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的植物激素,1-MCP则是一种抑制乙烯产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在部分国家已经豁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苯菌灵虽在葡萄中没有限量标准,但根据国标GB 2763-2021的检测方法苯菌灵在前处理过程中会转变为多菌灵,并且其残留值计算以多菌灵计,而葡萄中多菌灵的限量值为3mg/kg,近5年检测结果中未发现多菌灵超标,因此判断苯菌灵残留风险很低。


  项目组还专门针对相关标准推荐“三剂”中尚未允许用于葡萄采后防腐保鲜的甲基硫菌灵、噻菌灵、苯菌灵开展了模拟试验。模拟试验参考产中或其他作物上登记的浓度(0.36~0.45 g/kg甲基硫菌灵、0.25~0.50 g/kg苯菌灵和0.27~0.40 g/kg噻菌灵),以及标准推荐施药方式(采前喷施),产业中常用的贮藏方式(1±1℃)。结果表明从采前5天喷雾到采后贮藏28天过程中,残留水平均低于国内限量标准(苯菌灵限量值参考日本),并且3种“三剂”均具有延迟腐烂的效果。


  此外,对产业中常用的其他“三剂”(二氧化氯、抑霉唑)也进行了安全性分析。二氧化氯是一种常见消毒剂,用于饮用水消毒、空气杀菌、厨房用具和食品机械消毒、水产畜禽养殖消毒等。《GB 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稳定态二氧化氯用于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抑霉唑是一种杀菌剂,历年风险监测中未发现抑霉唑超标,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前5天以不同浓度(50 mg/kg ~500 mg/kg)的抑霉唑喷雾处理葡萄果穗,均对葡萄贮藏期(35天,0±1℃)的品质保持具有良好的效果,残留水平均低于限量标准。


  3 标准制修订建议


  根据葡萄收贮运环节“三剂”相关标准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全性分析结果,提出以下4点制修订建议:(1)制定《鲜食葡萄采后保鲜技术规程》,将二氧化硫、二氧化氯、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抑霉唑列入推荐使用“三剂”,并明确使用方法。同时加快推进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抑霉唑在葡萄采后环节的使用登记。(2)制定葡萄中苯菌灵残留限量标准。(3)修订《GB/T 16862-2008 鲜食葡萄冷藏技术》,解决3种杀菌剂的表述未使用农药通用名的问题。(4)修订《NY/T 5088-2002 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DB41/T 603-2009 葡萄设施促成生产技术规程》、《DB12/T 850-2018 设施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和《DB12/T 849-2018 玫瑰香葡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技术规范》,解决对废止标准的引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