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207359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形式及建议 [2025/7/18 14:22:37] 来源: 作者:Admin

熊岳综合试验站

 

  葡萄因为其易于种植,产量高,营养丰富,产品美味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世界四大果树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全国葡萄园总面积 69.62 hm2 、总产量 1 616.61 t。据联合国FOA数据库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作为葡萄种植大国,其葡萄面积位列全球第四,葡萄产量位列世界第一,中国葡萄产业在世界占据重要位置。


  1 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之间的重要结合部,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辽宁省日照丰富,积温较高,雨热充沛同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与葡萄栽培种植高度匹配,具有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已经成为我国葡萄主产区与优势产区之一。葡萄种植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果农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辽宁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的 15 个农业特色种植业之一。2023 年辽宁省葡萄园总面积 3.25 hm2 、总产量89.47 t,分别占全国的 4.7%5.5%。辽宁省作为全国规模最广的葡萄鲜贮基地,环渤海湾、辽中、辽西、辽北的鲜食葡萄产区中鲜食葡萄贮藏量占全国鲜贮量的 70% 左右。相比国内其他产区,设施葡萄栽培最早起步,促成栽培技术规模及避雨棚栽培模式均处于领先状态。酿酒葡萄产量及酿酒产业发展远不及山东、新疆、宁夏等酿酒葡萄产区,但作为世界上冰葡萄最大产区,冰葡萄酒作为本土特色居领先地位。近年随着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南方葡萄产业迅速发展,如云南、江苏、上海等地的葡萄栽植面积迅速扩大,葡萄在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下的不利栽培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辽宁省产区的气候特性不再显著,同时南方产区的技术不断更新进步,西北产区酿酒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使辽宁葡萄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同时发现,辽宁省葡萄产业内部也存在一系列棘手问题,在内外的问题与挑战的冲击下,辽宁省葡萄产业需要明确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在保留自身原有特色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葡萄产业的相关问题,实现本省葡萄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品种同质化是限制辽宁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问题,“巨峰”、“红地球”、“无核白鸡心”、“阳光玫瑰”仍为辽宁省主栽品种,导致葡萄的早、中、晚熟均匀分配不合理,上市期过于集中,出现严重的产品过剩及直销现象,直接导致葡萄价格的大幅下滑,对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尽管近年也有“着色香”等新品种的引入,但所占面积不大,比例依然很小,难以充分发挥新品种的特色。严重的品种同质化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葡萄多样化与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及持续发展。


  2.2 苗木市场混乱


  虽然近年来一些良种繁育基地已在全省建立,但其发展规模缓慢,无法与市场需求匹配。全省依旧大量存在农户小规模繁育苗木现象,且大多数农户没有完善系统配套的理论知识,随意采集接穗插条,不按质量标准乱繁乱育,导致繁育的苗木质量层次不齐,更使大量葡萄病害传播扩散,而市场对其的监管存在很大问题漏洞,进一步加剧了葡萄的质量与产量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大面积毁灭葡萄园。


  2.3 栽培技术落后


  传统栽培模式占主导地位,许多果农短期内急于追求经济回报,建园后滥用化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新梢及节间过长,生长过旺,后续掐尖及副梢处理不当,导致枝条不够成熟,严重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后续每年的花序数量减少,花穗变小,产量持续下降,严重影响葡萄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及果农自身的经济效益。


  在种植过程中,花穗管理不规范,不及时整穗疏粒,严重影响产量,同时果粒大小不一,口味偏差,抑制产品商业价值。过度的施肥催熟使得品种特有的口感以及香气口味都随着浆果的旺长而丧失,严重影响果品质量,使得消费者对品种的选择丧失信心,进一步恶化了葡萄市场的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客观条件上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滋生病害,加上人为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当,使得霜霉病,白腐病及炭疽病近年来发生的面积逐渐增大。


  2.4 生产成本攀升及劳动短缺


  葡萄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在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摘袋,上下架,打药,采收,埋土防寒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工,相关研究表明,人工支出的费用占果园生产管理成本的2/3。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失,使得人力资源变得珍贵,人工成本也大幅上升,进一步减少了种植利润。


  2.5 市场体系不完善与品牌影响力有限


  当前葡萄栽培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层次不齐,果品质量相差较大且水平落后。同时后续的市场销售链不完整,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使得产品只能从采购商手中流入市场,采购商压价过低,导致市场售卖价格与农户收入价格相差较大,农户投入大量精力与人工成本,却仅有微薄收入,为了增加收入进一步滥用水肥,破坏果品质量品质,进入恶性循环,这样的市场体系不利于葡萄产业的我可持续健康发展。虽然北镇市和盖州市已开始探索"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新型销售模式,但覆盖面仍然有限。


  辽宁省葡萄品牌影响力与产业规模不匹配,虽然北镇及盖州葡萄产地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等多项荣誉,但是品牌知名度仅在行业内被知晓,不少地区对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不到位,推广体系不完善,品种本身及知名度推广较慢,流通不畅,产业水平低,品牌知名度差。普通消费者对其认知不高,仅在小范围内有影响,难以促进其市场经济发展。辽宁省桓仁冰酒具有显著特色,但是相关的市场推广体系及企业生产规模体系还不完善,难以借助其特色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并创造市场经济效益。


  3.葡萄发展建议


  3.1 推进品种结构升级,优化生产区域,改进栽培措施


  3.1.1 栽培区域优势化


  辽宁省鲜食葡萄栽培比例占90%,其中“巨峰”占鲜食栽培比例60%,品种单一集中,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宜优化区域布局,推进鲜食品种结构进化升级。环渤海湾、辽中部、辽北部及辽西北地区为辽宁省主要的四大鲜食葡萄优势产区,不同品种的葡萄种植生长对地域气候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使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构建葡萄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精确区分不同品种葡萄在不同区域种植的适宜性,发挥产区独有优势。例如环渤海湾及辽中部日照充沛,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昼夜积温适宜,为中晚熟葡萄生长及糖分与风味物质积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中晚熟葡萄的优势区,在这样的优势产区,应大力发展中晚熟葡萄种植产业,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强化灌溉设施,保证水分在旱季的及时供给,建设防护设施,抵御风雨等自然灾害对葡萄植株的破坏。


  3.1.2 推进品种结构升级

 

  在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的优势前提下,应进一步引入新品种栽培推广,提高品种多元性及结构升级,增加具有玫瑰香味的早晚熟品种,既可以减少品种单一及供应期集中的问题,也是满足当下葡萄市场消费者选择的流行趋势。大力推广辽宁省自育品种及配套技术,如


  华葡黑峰、华葡玫瑰、红蜜香、瑞鞍香、辽峰、着色香等品种,其玫瑰香气浓郁,口感独特,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风味优势及竞争力,应推广种植并完善普及配套技术,建立高标准生产示范园,充分展现品种特色,并组织专家定期培训讲授相关技术要点,免费供果农参观学习,进一步扩大新品种科学规范的种植规模。


  3.1.3 改进栽培措施


  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适地适栽,以水资源稀缺的辽西干旱产区为例,当地政府可将一家一户的葡萄栽培模式集约为合作社,统一规范种植模式,统一采用节水灌溉设施,将一家一户的漫灌及喷灌改为集体模式的滴灌及微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成本上节约果农的开支,同时开展相关抗旱品种种植的栽培技术与管理的培训。专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优化栽培,适度控产,减少农药使用,及时修剪,合理套袋,规范种植;多雨地区易滋生霜霉病害,推广避雨设施栽培,减少葡萄受自然灾后的损失;少雨地区推广露天栽培,减少成本开支,通过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进实现葡萄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规范苗木市场


  为规范苗木生产,辽宁省于2012年启动了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项目,申请办证的葡萄育苗企业14个,面积约140 hm2 ,培育苗 1720 万株,这些都表明苗木的繁育生产逐渐正规化,葡萄产业趋向健康发展。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严格整顿苗木市场,重点监测苗木纯度,无毒性及来源产地,完善检测机制,设置专业检测机构,供果农咨询检测,组织专业人员对全省苗木进行定期抽检和不定期抽查。设立专业育苗合作舍,采用先进灌溉施肥技术,建立现代化育苗温室,为苗木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生产以 3309MSO45BB 为砧木的一级纯度及无毒嫁接苗。严禁不合格苗木流入市场,并对违规者严厉打击与处罚。官方定期举办苗木经销与技术交流会,让果农了解苗木科学规范化理论知识,并为果农提供优良苗木。


  3.3 实施品牌战略,优化品牌效应


  在提高果品质量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效应,打造推广地区葡萄品牌,与国际葡萄市场接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销售渠道,为果农创造更多效益,实现辽宁省葡萄产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3.3.1 “葡萄+”多产品化发展


  (1)与文旅部门联合,将本省葡萄园,葡萄酒庄,葡萄酒文化体验馆,地区葡萄文化节相结合,开辟“休闲农业体验”旅游参观路线,让游客在体验葡萄文化,采摘葡萄,品尝葡萄果实与葡萄酒的同时,更加了解辽宁本省葡萄的特色,以桓仁冰葡萄为例,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打造冰葡萄文化节,通过举办摄影比赛、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邀请媒体对旅游路线进行宣传,传播葡萄文化,对葡萄文化赋能,提高葡萄产业的文化底蕴与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葡萄产业品牌对消费者的普及以及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在产品加工方面,除传统的直接食用果实外,可以对葡萄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冰酒,引进先进设备技术,提高冰酒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积极在国际葡萄酒文化产品交流会推广本土特色冰酒。在产品加工附值方面,鼓励当地葡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对葡萄产品进行创新型加工,富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葡萄籽油以及葡萄膳食纤维食品可以作为保健食品顺应今时代保健养生的潮流,葡萄汁饮品,葡萄美容护肤品等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链并促进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


  (3)搭建葡萄生产及加工数据大平台,将葡萄的种植,生长,成熟,采摘,加工,售卖各个阶段数据整合,通过分析精准对接产业。通过数据科学规划葡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规模,利用“互联网+”营销新模式,通过网络电商平台打开销售渠道,邀请专业电商人员对葡萄产品宣传销售,让更多人看到葡萄产地,葡萄生产及加工的过程,让大家看到真正生态健康绿色的葡萄产业,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打造辽宁省本土特色葡萄品牌,让更多消费者认识辽宁葡萄,选择辽宁葡萄,喜爱辽宁葡萄。


  (4)开创推广“企业+农业基层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新型利益联合机制,企业负责葡萄产品加工,市场销售渠道搭建以及品牌建设;农业基层科研机构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支持及加工产品的科研创新;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种植,约束单户模式的随意种植导致的诸多问题,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户要按照科研机构及合作社的要求科学规范化种植;利用这种机制实现产供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及一体化发展。形成稳定渠道、稳定形式的销售局面,提高产后附加值,为农户的创收提供可靠保障,实现葡萄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4.展望


  葡萄产业一直是辽宁果树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辽宁省独特的气候,悠久的栽培历史及广泛的种植规模,为葡萄产业后续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阶段,辽宁省葡萄产业面临的品种结构层次单一,市场监管混乱,栽培不规范科学,销售方式单调无特色等问题对整体葡萄经济发展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打造“企业+农业基层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新型利益联合机制,合理规划区域,一地宜栽;打破传统一家一户栽培模式,严格监管葡萄的标准化栽培及苗木向市场的流入;大力发展本土葡萄特色产业,打响辽宁葡萄产业知名度,扩展销售渠道并发展葡萄产品多元化;是面对当下挑战可以改革创新的措施,也是辽宁省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