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07765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基于葡萄气味挥发物的黑腹果蝇引诱剂研究 [2025/4/22 17:47:10] 来源: 作者:Admin

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宋亚男 刘永强 黄晓庆


  葡萄酸腐病是由酵母菌、果蝇、醋酸菌等多种生物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成熟期侵染性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果实品质。前期研究发现,我国参与葡萄酸腐病的果蝇种类主要是黑腹果蝇,且多种葡萄气味挥发物混剂对黑腹果蝇具有引诱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葡萄气味挥发物为引诱剂,通过运用T型嗅觉仪等仪器研究了黑腹果蝇成虫对不同组合的葡萄挥发物混剂的行为选择,明确挥发物混剂的最佳配比,可为开发靶向黑腹果蝇的绿色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葡萄酸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新思路。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试剂及仪器


  供试昆虫:黑腹果蝇


  主要试剂:供试化合物(棕榈酸乙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柠檬烯、乙酸异丙酯,均购于TIC)、液体石蜡。


  主要仪器:T型嗅觉仪(由大气采样仪、流量计、特氟龙管、三角集气瓶、T型管、洗气瓶组成)、移液枪、高压蒸汽灭菌锅等辅助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引诱剂复配


  根据前期研究结构明确5种化合物对果蝇的引诱效果极为显著,并将五种化合物按照其最佳效果的浓度进行复配,即将1 μg/μL棕榈酸乙酯、0.1 μg/μL芳樟醇、1 μg/μL水杨酸甲酯、0.1 μg/μL柠檬烯、1 μg/μL乙酸异丙酯五种化合物混合,利用石蜡油定容至1 mL,共组合形成26组配方。


  1.2.2 果蝇行为测定


  利用1 μg/μL棕榈酸乙酯、0.1 μg/μL芳樟醇、1 μg/μL水杨酸甲酯、0.1 μg/μL柠檬烯、1 μg/μL乙酸异丙酯五种化合物组合形成的26组引诱剂进行行为实验,观察并记录果蝇对引诱剂的选择情况。


  将灭菌的T型管与整套装置连接后,打开大气采样仪通气5 min排出杂质空气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取10 μL所配的引诱剂滴在无色无味的滤纸条上,放在一侧臂进气口处为试验组,另一侧臂进气口处放空白滤纸条为对照组,流速计设定为0.4 L/min。将饥饿2 h后的黑腹果蝇成虫放入T型管中,当成虫越过主臂后开始计时,果蝇越过两侧臂1/3处记为做出反应,若3 min后果蝇仍停留在主臂中或为越过任一臂1/3处记为未做出反应。一次放入5头成虫,25头为一组,共重复4组,T型管每组做完后翻转,每两组做完更换并清洗烘干,以消除残留气味的影响黑腹。


  2. 结果

 

  通过T型嗅觉仪测定了黑腹果蝇对26组引诱剂的行为反应(图1)。结果表明:8组引诱剂对黑腹果蝇有吸引作用,其中5组极显著,包括棕榈酸乙酯*水杨酸甲酯(χ2 = 11.560dƒ = 1P < 0.01)、芳樟醇*柠檬烯(χ2 = 6.760dƒ = 1P < 0.01)、芳樟醇*乙酸异丙酯(χ2 = 10.240dƒ = 1P < 0.01)、水杨酸甲酯*乙酸异丙酯(χ2 = 12.960dƒ = 1P < 0.01)、棕榈酸乙酯*芳樟醇*乙酸异丙酯(χ2 = 8.327dƒ = 1P < 0.01);3组显著,棕榈酸乙酯*芳樟醇*柠檬烯*乙酸异丙酯(χ2 = 5.760dƒ = 1P < 0.05)、棕榈酸乙酯*水杨酸甲酯*柠檬烯*乙酸异丙酯(χ2 = 4.840dƒ = 1P < 0.05)、棕榈酸乙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χ2 = 4.000dƒ = 1P < 0.05)。2组引诱剂对黑腹果蝇具有趋避作用,其中1组极显著,为棕榈酸乙酯*水杨酸甲酯*乙酸异丙酯(χ2 = 7.840dƒ = 1P < 0.01);1组显著,水杨酸甲酯*柠檬烯(χ2 = 4.840dƒ = 1P < 0.05)。其余17组引诱剂对黑腹果蝇无明显影响。

 


  3. 下一步研究计划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筛选出的10组化合物组合(8组具有引诱作用的组合和2组具有趋避作用的组合)进行优化,研发诱虫防病的防控技术,不仅可显著降低黑腹果蝇的数量,还能有效控制葡萄酸腐病的传播,保障葡萄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