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综合试验站
葡萄枝梢生长量大,蔓性强,叶大喜光,树形的选择对其结果早晚、产量的高低、果实品质及管理效率都有直接影响。合理的树形能充分利用树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使树形与生长结果统一,实现方便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避雨大棚的应用,福建省葡萄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当前许多产区仍沿用传统露地栽培条件下的葡萄树形,表现为栽培密度偏高,株形偏小,技条过密,叶幕层数多,架面郁闭,病虫害易发生;盛果期后,树体因修剪不到位,结果枝数量减少,果穗着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严重影响葡萄果实品质与产量,且栽培管理技术复杂,费时费工,不符合设施葡萄栽培省工节本、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因此,亟需开展葡萄树形改造技术研发与应用,以进一步提升果品质量,增效增收。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福州站创新研发的南方棚架密植葡萄园树形改造技术已逐步完善成熟,现将主要技术内容介绍如下:
1 合理间伐
葡萄落叶后至伤流期前,保持行距不变,确定永久树,间隔挖除若干株老树,清除残根,经1~2 年完成间伐,调整栽植密度小于90株/亩。留存老树一侧距离主干60cm~80cm处,条状穴施充分腐熟好的有机肥,穴深30cm~40cm,用量2.5-5.0kg/株。
2 树形培育
2.1 截干管理
间伐后留存的老树,于冬季休眠期或待老树新梢长至30cm时(伤流停止后),距地面20cm~30cm处回缩锯断老干,用植物伤口愈合剂涂抹断面,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干消毒。
2.2 主干重培
截留老干上的隐芽萌发后,待其长至20cm时,仅选留1根健壮新梢作为主干培养,每7~10天追施平衡型复合肥(N-P2O5-K2O:15-15-15)80~120g/株。新梢长至40cm后,将其绑缚于提前设置好的直立竹竿或引缚绳上,培养为主干,主干副梢留2叶绝后摘心。
2.3 主蔓培养
主干生长至距离架面高度15cm时摘心,仅留顶端2个健壮新梢作为主蔓,按“一”字形整形培养,对摘心后萌发的副梢留4叶摘心,之后再萌发的各级副梢均只留顶端副梢进行2~4叶反复摘心,促进枝条壮实,培养为结果母枝。6月中旬前,每15天追施平衡型复合肥(N-P2O5-K2O:15-15-15)80~100g/株,促进主蔓成形;7月下旬后,追施磷钾肥2~3次,每次约50g/株,促进副梢冬芽花芽分化。
3 树形改造当年田间管理
3.1 冬季修剪
主蔓上每节位均有副梢且副梢粗度≥0.6cm时,宜以副梢为结果母枝,根据冬芽饱满状态进行修剪,剪口应距芽至少2cm。若主蔓上副梢分布不均且细弱,将所有副梢剪除,以主蔓作为结果母枝,但需刻芽破眠。
3.2 刻芽破眠
萌芽前25~30天,除结果母枝顶芽外,在其余冬芽的上端约0.5cm处用锯片割破表皮及韧皮部,深度至木质部即可,不宜过深。刻芽后用25~30倍50%单氰胺进行破眠处理,涂抹除结果母枝顶芽外的其余冬芽,破眠剂使用后及时灌水,促进冬芽提早萌发且萌芽整齐。
3.3 病虫害防控
避雨栽培模式下重点防控金龟子、斜纹夜蛾、绿盲蝽、蓟马、褐斑病及灰霉病,露地栽培还需重点防控霜霉病、穗轴褐枯病。
目前已在福建省建阳、福安、周宁、寿宁、霞浦等葡萄栽培产区开展棚架密植园葡萄树形改造技术多点示范应用,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