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综合试验站
杜鸿燕 杨顺林 卯明成 郭淑萍 王玉倩 陆晓英
摘 要:元谋干热区高温干燥的环境条件,使葡萄栽培中虫害的发生频繁。本文通过分析云南较有代表区域-干热区葡萄栽培模式下虫害危害特点,重点对危害较严重的蓟马、斜纹夜蛾、果蝇3种虫害的危害程度、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干热区葡萄栽培存在气候、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和建议,为干热区葡萄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字:干热区;葡萄;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云南干热河谷位于东经98°-102°,北纬25°-29°之间,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澜沧江和南盘江流域[1],光热充足,气候高温干燥,干湿分明,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近年来,随着设施促早栽培的普及,葡萄产业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云南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4万 hm2,干热区是全国葡萄成熟最早的区域,也可作两熟栽培, 实现葡萄的周年供应[2]。目前,针对干热区葡萄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的报道很少,为此,以云南元谋干热区葡萄主栽区为例,根据葡萄园内生产实际,结合调查,将该地葡萄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总结,为元谋干热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干热区葡萄栽培区域的气候特征及主栽品种
元谋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海拔差近2000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分为温暖带一中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21.9℃,年平均降雨量613.8 mm,全年基本无霜或霜期较短,是云南早熟鲜食葡萄的优势产区,全县种植葡萄约2000 hm2,主栽品种是红地球、无核白鸡心、阳光玫瑰、夏黑等[3-4]。
元谋干热区具有光热资源充足、无霜期较长的特点。葡萄种植有露地和避雨两种栽培模式。鲜食葡萄主要采用避雨栽培,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的发生[5],同时也改变了葡萄生长的微环境及葡萄虫害的危害,避雨栽培中的蓟马、斜纹夜蛾、果蝇危害时有发生。特有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导致虫害发生,也给虫害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苴林葡萄基地进行。基地位处东经 101°51.7′, 北纬 25°48.0′,海拔 1128 m,2023年该地年平均气温 23.1℃,最高气温 43.0℃,最低气温 2℃,全年降雨量401 mm,全年蒸发量 1786.4 mm,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 4.45 倍,年日照时数2473.3h,属于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是极易发生的干旱地区。
2.1.2 试验材料
试验在五年生阳光玫瑰果园内进行,葡萄种植密度2 m×8m,平均高度约 2m,正常田间管理。蓟马蓝色粘虫板(规格20 cm×25 cm,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蓟马引诱剂(植物源提取物缓释小瓶);斜纹夜蛾诱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斜纹夜蛾诱芯(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橡胶塞或PVC管);果蝇诱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果蝇诱液(果蝇属食物引诱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葡萄园虫害的调查
试验时间为2024年3-5月,在供试的葡萄园内进行系统调查。在试验区内,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间间隔至少200米。每种虫害3个重复为调查点,调查点间距尽量在100米以上。每个调查点针对每种害虫设置1个诱捕器(或粘虫板),不同害虫的诱捕器(或粘虫板)尽量间隔10米以上(以防互相干扰)。调查从葡萄花期3月起,每10日调查1次,直至采收,并记录数据。
2.2.2 数据分析
使用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葡萄园早中晚气温
3.2 葡萄园内蓟马的发生规律
结合表1和表2来看,蓟马的发生与元谋干热区的气温息息相关,表明在葡萄园内蓟马发生的高峰期是3月中旬-5月下旬,粘虫板蓟马的数量从3月中旬开始逐渐增加,至5月下旬达到高峰,约为 54 头 / 板。
3.3 葡萄园内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
结合表1和表3来看,斜纹夜蛾的发生与元谋干热区的气温有一定的关系,表明在葡萄园内斜纹夜蛾发生的高峰期是当天平均气温在28℃左右,诱捕器内3月21日斜纹夜蛾的数量达41只,到 5月1日达到峰值,为 50只 。
3.4 葡萄园内果蝇的发生规律
结合表1和表4来看,果蝇的发生时期与元谋的气温的相关性不大,表明在葡萄园内果蝇发生的高峰期是3月下旬-4月下旬,诱捕器内果蝇的数量从3月中旬开始逐渐增加,至4月达到峰值,为1948只 。
4 葡萄主要虫害的防治措施
4.1 蓟马
蓟马在葡萄上的发生期长,在元谋避雨设施栽培中蓟马危害主要发生从3月开始至5月采收结束,都时有发生。在葡萄整个生长期,蓟马危害均可发生,造成严重危害。蓟马可吸食嫩叶嫩花幼果汁液,影响生长代谢;生长期间,幼果表面受害果面形成伤痕、疮痂和黑斑,成熟期严重影响了葡萄的外观和品质,商品果产量降低。
蓟马喜弱光,高温高湿不利于蓟马的发育,因此可以利用蓟马的生活习性进行防治。本试验利用蓟马的趋色性在田间设置了蓝色粘虫板对蓟马成虫进行诱杀。在干热区,蓟马的发生,除了物理防治外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化学药剂,如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虫螨腈、啶虫脒、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虫螨腈、啶虫脒等[6]。生物防治农药可选苦参碱、复合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复合烟碱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不同药剂间速效性和持效性不一,使用时可交替、轮换用药[7]。
4.2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是干热区危害葡萄的常见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夜蛾属昆虫,成虫前翅有两条波浪状纹,中间有明显白色斜阔带纹,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该虫喜高温,每年可发生多代。主要危害葡萄叶片,严重时只留主脉,严重影响了葡萄的光合产物,在温度叫高的时候发生危害较严重。
本试验中主要利用斜纹夜蛾成虫的趋性,使用性诱剂诱捕诱杀,生产中也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茚虫威、甲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等杀虫剂对斜纹夜蛾成虫,都具有高致死性、速效性。生物制剂球孢白僵菌防治斜纹夜蛾速效性差,但其持效期长,可将白僵菌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8-9]。
4.3果蝇
在干热区,检测到为害葡萄的果蝇有3种,主要优势种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筋果蝇(Drosophila Funebris)和伊米果蝇 (Drosophila immigrans)。葡萄进入膨大期后,葡萄园中以黑腹果蝇种群的数量最多。黑腹果蝇体长约2 mm,成虫腹部扁平,一端具有2条丝线,体色淡黄。雌虫腹面可见6节腹节,背面有5条明显黑色条纹。果蝇一年可发生多代。葡萄收获后,果蝇可以蛹或成虫在果园地表或烂果内越冬,其取食通常会造成浆果畸形或破损,成虫在果实上产卵后,幼虫会在果实内爬行和取食的过程中还会传播葡萄酸腐病。
本试验中主要利用果蝇的趋性,使用诱剂液对果蝇进行诱捕诱杀,生产中也可利用一些化学药剂,如多杀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氟虫双酰胺、乙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以及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控[10-12]。
5 讨论
在元谋干热区,葡萄园内虫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高温干燥的环境更利于虫害的生长和繁殖,依据各虫害发生规律,在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进行高效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防治成本,可利用生物、物理防治进行绿色防控。在虫害发生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治理方式进行综合防控,在防控虫害问题的同时,保证葡萄优质绿色生产,让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