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152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白腐病的生物防治 [2024/10/15 16:36:52] 来源: 作者:Admin

果实病害防控岗位

 

  葡萄白腐病(White Rot),是我国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害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北方地区发病较多,近年来趋势愈加严重,已严重制约葡萄产业的发展。本文从发病症状、病原及生物防治措施3个角度介绍了葡萄白腐病相关的内容,旨在帮助种植者更好地防治葡萄白腐病。

 

  1.发病部位和症状


  葡萄白腐病病原菌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同时也危害叶片和新梢等部位。果实受病初期,果粒基部会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这些病斑逐渐扩大并转为深褐色,导致果粒腐烂变软,并最终扩散至整个果实。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干缩,形成僵果。枝蔓发病,初期出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多纵向扩展,后期变成褐色凹陷大斑,病部表皮纵裂,与木质部分离、脱落,维管束呈褐色乱麻状。叶片发病,多在叶缘部,初期产生褐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有深浅不一的褐色轮纹,病斑可见生灰白色小粒点,病部干枯后常破碎。

 

 

  2.病原


  世界上已报道关于葡萄白腐病的病原菌有白腐垫壳孢菌(Coniella diplodiella Speg.)、草莓垫壳孢菌(C.fragariae)、栗生垫壳孢菌(Pilidiella castaneicola)和葡萄垫壳孢菌(C. vitis)[1-5]。我国引起葡萄白腐病的常见病原菌是 C. diplodiella[6]C. vitis [7]。 其中,在2017年,李兴红研究团队首次明确了C. vitis是中国葡萄白腐病的主要病原菌[1]。白腐病菌分生孢子借由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部位多次重复侵染。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雨水较多、气温较高时易发生。夏季高温高湿,葡萄进入成熟期为病菌的萌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是葡萄白腐病发病的盛期,地势低洼多积水、排水不好、土地贫瘠、粗放管理的果园容易发生白腐病[8]

 

  3.生物防治


  目前葡萄白腐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已经筛选得到一些对葡萄白腐病有较好防效的菌株,主要包括芽胞杆菌、放线菌和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控葡萄白腐病。芽胞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细菌,因可以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能产生抗逆的芽胞,是产业化最广泛的生防细菌。2013年刘洪鹏等人对济南葡萄园土壤进行菌株分离筛选,得到一株抗白腐病的枯草芽胞杆菌 L26,经抑菌谱验证纯化洗脱菌株发酵液所获得的活性物质发现,所得活性物质可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9];段海明等人在2018 年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发现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白腐病菌的生长的解淀粉芽胞杆菌 gfj-4 的脂肽类粗提物[10]。放线菌也是防治葡萄白腐病的重要生防资源。2015 年汪纯凤等人从土壤中分离并通过平板拮抗筛选到一株对葡萄白腐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千山黄一号[11];马光等人在2022年从葡萄园土壤在筛选到一株对白腐病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K5[12]。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防控葡萄白腐病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方向,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是通过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等多种方式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据统计,目前防治白腐病的代谢产物主要来自放线菌,其次是细菌和真菌。 由于代谢产物来源于有益微生物并且相较化学药剂更易降解,对环境无害,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韩俊华等人于2015年使用多粘类芽胞杆菌 HT16 的培养液、细胞悬液和无菌培养液进行离体葡萄接种试验,在试验结果发现三种处理在离体葡萄上均可显著降低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其中菌株培养液的效果更加明显,证明 HT16 的菌体和代谢产物均能有效抑制葡萄白腐病的发生[13]2013年张桂珍等人从对抗葡萄白腐病的内生毛壳真菌 No.04 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毛球蛋白,平板试验发现20 μL/皿的毛球蛋白对葡萄白腐病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4]


  本实验室从白腐病危害严重的果园中的健康叶片和果实中进行内生菌分离,通过平板拮抗初步筛选得到18株对葡萄白腐病具有防效的菌株PL 33P20SD 57PL 80PL 50 PL 267-617-627-687-696-207-137-27-117-57-177-197-22。经过进一步在离体葡萄上验证菌株防治葡萄白腐病效果,最终获得5株对葡萄白腐病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为PL 33P20 SD 577-617-62。将这5株菌于青岛市崂山区华东葡萄酒庄园进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菌株PL33的相对防效为85.71%,菌株P20的相对防效为90.49%,菌株SD57的相对防效为92.06%,菌株7-61的相对防效为89.41%,菌株7-62的相对防效为94.19%,均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后续将扩大这五种菌株对葡萄白腐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进一步验证防效。此外,由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对葡萄灰霉病有防治效果的菌株DB45,通过抑菌谱实验发现其在平板上对葡萄白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为36.1%,在青岛市即墨区六合庄园内葡萄园进行对葡萄白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测定,发现其相对防效为75.4%,同样对葡萄白腐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总之,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生物防治的认识和加深,对葡萄白腐病生物防治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抗白腐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正在不断地被挖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