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31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营口地区葡萄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2024/10/15 16:32:48] 来源: 作者:Admin

熊岳综合试验站


  葡萄白粉病(Grape powdery mildew)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葡萄钩丝壳菌引起,在全球葡萄种植区均有发生。白粉病总体发病情况与当地降水多少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雨水多的地区发病较少且轻,干旱、闷热地区病害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营口市地处渤海东岸,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0.8℃,年均降水量612mm,年日照时数2885.7h,年有效积温3598℃,全年无霜期170d,是我国传统的鲜食葡萄优势产区。截止2023年底,全市葡萄栽培面积达到17.7万亩,总产量26.01万吨。葡萄已经成为营口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当地避雨等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及高温干旱天气较多,白粉病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营口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为此,笔者对营口市葡萄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供当地葡萄生产者参考。


  症状


  葡萄白粉病症状明显,较易识别。主要可危害葡萄叶片、穗轴、果实等所有幼嫩组织。叶片刚发病时,叶片正面形成大小不等、轮廓不清的白粉状病斑,叶背病斑处褪绿,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病斑及白粉覆盖,叶片卷曲、最后干枯脱落。枝条、穗轴、果梗、叶柄等发病后,出现不规则灰白色或暗褐色病斑,表面覆盖白色粉状物,羽纹状并向外延伸,受害枝条不能成熟,而穗轴、果梗、叶柄等部位受害后会变的很脆,极易折断。果粒发病后,果面分布一层灰白色粉状物,擦掉表面白粉,果面呈现出暗褐色网状或花纹状坏死,发病后果实多出现果小,变硬,畸形,易脱落,转色后不上糖, 味酸,裂果等症状。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与侵染


  白粉病病菌的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的托氏葡萄粉孢菌,菌丝表生,可产生典型的多裂片状附着胞,然后产生侵入栓。病菌侵染葡萄芽以后,以菌丝体在葡萄休眠芽越冬,次年葡萄萌芽后,白色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既可传播,侵染葡萄幼嫩器官。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的钩丝壳菌。闭囊壳在寄主组织表面散生,在植株残体或树皮裂缝内上越冬,春天闭囊壳遇雨裂开,弹射出子囊孢子,落到新梢上,初次侵染。病菌侵染后又继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使病情蔓延。


  2.2 发病条件


  葡萄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菌源基数和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葡萄白粉病菌生长、侵染和扩展的最适温度为2027℃,最适湿度为40%60%。多云、散射光条件更利于病害发生。相反,强照、高温、高湿条件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鉴于白粉病发生条件,笔者连续三年对营口地区露地及避雨栽培条件下巨峰葡萄白粉病的发生时期及病害程度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栽培模下白粉病发病规律不尽相同。露地栽培条件下,葡萄一般在6月中旬即幼果期开始发病,到了7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而在避雨栽培条件下,由于棚内棚膜透光不好,冠层内光照强度较弱,通风不好,棚内湿度较大,白粉病发病相对早,一般在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份即进入盛发期,比露地栽培大概要早一个月左右,且病害程度比露地严重。

 


  3 防治措施


  白粉病已成为营口地区葡萄生产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防治过程需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加强园区栽培管理,改善植株生长的环境条件,提高树体自身抗性;清除菌源,减少菌源基数;适时做好规范化学药剂防控。


  3.1 农业防治


  3.1.1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增强树体抗性


  调查发现,栽植密度大,管理粗放,植株徒长,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好的园区白粉病发生严重。所以说,好的果园管理对白粉病的预防至关重要。一定要加强田间管理。首先,葡萄定植前要进行挖沟或深翻处理,然后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和秸秆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更具通透性,促进根系和树体健壮,增强抗病性。顺应大树稀植栽培理念,精细夏剪,及时抹芽、绑蔓、整枝、摘心,抹除多余的副梢、叶片及卷须,保持冠层内通风透光。生产中应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避免偏施氮肥徒长,转色后应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性。合理负载量,产量不宜过高,且需保证一定的营养枝数量,保持树势,提高抗性。


  3.1.2 彻底清园,降低菌源基数


  当年有葡萄白粉病发生或发生较重的园区一定要彻底清园,最大限度的降低菌源基数。葡萄生长季定期监测树体生长发育情况,一旦有白粉病发生,要及时剪除发病的枝、叶,果穗等发病组织,然后深埋或带出田间集中处理。冬季埋土防寒前,要结合冬季修剪,剪掉病枝蔓、病叶、病果穗等残体,彻底清扫园区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清除越冬菌源, 降低菌源基数。


  3.2 化学防治


  白粉病的化学防治,必须以前期预防为主。在营口地区,葡萄需要下架埋土防寒,在出土萌芽和埋土防寒前一定要各喷135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树体及周围的越冬病菌,降低病菌数量。石硫合剂是预防多种病害的基础性药剂,但药效受温度影响较大,低于18℃基本无效,高于30℃又易产生药害。营口地区露地及避雨栽培葡萄大概在5月末6月初开花,该时期是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先喷50%保倍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保护性药剂1500倍液。病后可结合保护性药剂再喷施广谱性杀菌剂,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一般间隔期为7~10d1次。田间验证,当葡萄白粉病流行时,可全园喷施50%保倍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和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药后5天再喷50%保倍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在实际防治葡萄白粉病的过程中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