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416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对葡萄幼苗生理特性及根系的影响 [2024/10/13 11:30:15] 来源: 作者:Admin

兰州综合试验站

朱燕芳 郝燕


   要:为了分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对葡萄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水培的方式,设置不加BS菌剂(CK)、加入0.1 mg·L-1 BS菌剂(T1)、加入0.5 mg·L-1 BS菌剂(T2)和加入1.0 mg·L-1 BS菌剂(T3)共4种处理,检测不同处理下葡萄叶片叶绿素、光合参数、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构型及根系活力等指标,探讨BS菌剂对葡萄幼苗生理特性及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T2葡萄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和叶绿素b在第10 d分别比CK6.38%19.60%,叶绿素a在第20 dCK13.67%,类胡萝卜素在第15 dCK33.25%T1葡萄叶片的光合参数(PnGsCiTr)效果最好,Pn 在第20 dCK69.79%Ci在第15 dCK24.61%T2葡萄叶片的荧光参数(F0FmFv/Fm)效果最佳,F0Fm在第15 dCK分别提高了20.76%36.73%T1葡萄幼苗的抗氧化酶(CATPOD)在第15 dCK分别高37.11 %45.79%T2葡萄幼苗的SOD在第15 dCK60.28%T1T2处理葡萄幼苗的根系生长及根系活力显著高于CK,根系活力较CK分别提高了73.70%60.21%。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 mg·L-10.5 mg·L-1 BS菌剂均能更好的促进葡萄幼苗的生长。


  关键词:葡萄;枯草芽孢杆菌;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根系生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试验于20243~5月在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实验室中进行。以葡萄扦插苗为试材。2024313日将葡萄扦插苗定植在自动化管理的温室中的基质上,待其长出根须及叶片后,在426日移植到育苗盘(直径为17.5 cm,下直径为13.5 cm,高为7.5 cm)。加入不同浓度的BS菌剂(0.1 mg·L-1BS菌剂(T1);0.5 mg·L-1BS菌剂(T2);1.0 mg·L-1BS菌剂(T3)),配制菌剂用水为超纯水,以超纯水处理为对照(CK),每盆水溶液含量为2 L,每5 d换一次溶液,每个试验处理10株,3次重复,每5 d采样1次,测定各项指标。    

  1.2 指标测定


  采用SPAD-TYS-4N叶绿素测定仪测定相对叶绿素含量。参考王学奎[20]的方法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擦净葡萄叶片的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0.2 g,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95%乙醇2~3 mL,研磨成匀浆,再加入95%乙醇10 mL,继续研磨至变白。静置3~5 min。将提取液倒入25 mL的棕色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至25 mL,摇匀。分别将样品提取液倒入光径1 cm的比色皿中,以95%乙醇为空白对照,在波长665 nm649 nm470 nm处测定OD值。叶绿素a的浓度Ca=13.95A665- 6.88A649;叶绿素b的浓度Cb=24.96A649-7.32A665;类胡萝卜素的浓度Cx·c=(1000A470- 2.05Ca- 114.8Cb)/245


  采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6400LI-COR,德国)测量叶片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 CO2 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参考郭建辉等[21]的方法,将叶片在黑暗条件下暗处理30 min,采用连续激发式荧光仪Handy-PEAHansatech,英国)测定葡萄幼苗叶片的初始荧光值(Initial fluorescence valueF0)、最大荧光值(Maximum fluorescence valueFm)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Fv/Fm)参数。


  采用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葡萄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19]测定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法[22]测定葡萄根系活力。采用W RHIZO全自动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总根尖数、总分支数以及总交叉数。


  1.3 数据分析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通过Origin 2019软件作图,再通过SPSS2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BS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如图1所示,CKT1T2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T3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如图1-A所示,在第5 d10 d时,T2显著高于CKT3,且分别比CK3.24%6.38%。在第15 dCKT1T2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T3。在第20 dT2的相对叶绿素最高为29.57T1T2显著高于CKT3,且分别比CK4.52%5.60%。如图1-B所示,在第5 dT1T2显著高于CKT3,而CKT3无显著差异。在第10 d15 d3个处理组均显著高于CK,其中T2最高,分别比CK8.94%9.89%。在第20 dT2的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16.12 mg·g-1T1T2显著高于CKT3,且T1T2分别比CK6.52%13.67%,而T3却显著低于CK,比CK54.92%。如图1-C所示,在第5 dT2显著高于CKT1T3,后者无显著差异。在第10 d15 d3个处理组均显著高于CK,其中T2最高,分别比CK19.60%9.36%。在第20 dT2的叶绿素b浓度最高为6.52 mg·g-1T2显著高于CKT1T3,比CK9.70%。如图1-D所示,在第5 dT2显著高于CKT1T3,后者无显著差异。在第10 d 3个处理组均显著高于CK,其中T2最高,比CK25.87%


  在第15 dT1T2显著高于CKT3,且分别比CK16.36%33.25%。在第20 dT1T2显著高于CKT3,分别比CK4.13%15.76%,但T3处理却显著低于CK,比CK32.49%

 


  2.2 不同浓度BS对葡萄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如图2所示,CKT1T2葡萄叶片的PnGsTr浓度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Ci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如图2-A所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T1T2葡萄叶片的Pn增加,在第10 d15 d20 d时,T1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组,且在第20 d 时达最大值为4.37 µmol·m-2·s-1,比CK69.79%T2CK36.46%T3CK81.13%。如图2-B所示,在不同处理下,葡萄叶片的Gs0.021~0.055 mol·m-2·s-1之间变化。在第5 d10 d15 d20 d时,T1均显著高于CK及其他处理组。且在第20 d 时达最大值为0.055 mol·m-2·s-1,比CK43.54% T2CK18.39%T3CK86.27%。如图2-C所示,在不同处理下,葡萄叶片的Ci278.67~441.00 µmol·mol-1之间波动。在第5 d10 d15 d20 d时,T1T2均显著高于CK,而 T3均显著低于CK。在第15 d时,T1T2分别比CK24.61%20.02%T3CK19.91%。如图2-D所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T1T2葡萄叶片的Tr增加,在第5 d10 d15 d20 d时,T1T2显著高于CK,且T1在第20 d时达最大值为4.37 µmol·m-2·s-1,比CK152.34%T2CK104.98%T3CK38.06%



  2.3 不同浓度BS对葡萄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如图3-A所示,葡萄叶片CKT1T2F0在第5 d、第10 d和第15 d呈上升趋势,在第15 d后缓慢下降,且T2均显著高于CK及其他处理,并在第15 d达最大值为585.67,比CK增加了20.76%。如图3-B所示,葡萄叶片的Fm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时间段,T2均显著高于CK及其他处理,且在第15 d达最大值为3403,比CK增加了36.73%T3在第5 d和第10 d均显著高于CK,在第15 dCK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第20 d显著低于CK,且达到整个处理期的最低值为1959,比CK下降了20.35%。如图3-C所示,Fv/Fm是暗适应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反映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各处理组的Fv/Fm0.74~0.83之间波动。在第10 d15 d时,T2显著高于CK,在第20 dT1T2CK之间无显著变化,但均显著高于T3

 


  2.4 不同浓度BS对葡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4可知,葡萄叶片的CATPODSOD的活性随着时间的增加,CKT1T2均呈上升趋势,而T3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不同时期,T1T2CATPOD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T3。如图4-A所示,在第5 dCAT的三个处理均显著高于CK,在第10 d,第15 d和第20 dT1T2CAT显著高于CKT3T1最高,分别比CK36.09%37.11%36.73%。在第20 dT3显著低于CK,比CK18.57%。如图4-B所示,在第5 d和第10 dPOD的三个处理均显著高于CK,在第15 d和第20 dT1T2POD显著高于CKT3T1分别比CK45.79%35.77%T2分别比CK45.68%24.52%。在第20 dT3POD显著低于CK,比CK37.06%。如图4-C所示,在第5 dSOD的三个处理均显著高于CK,在第10 d、第15 d和第20 dT1T2SOD显著高于CKT3T1分别比CK4.063%46.34%42.90%T2分别比CK32.29%60.28%35.23%。在第20 dT3处理的SOD显著低于CK,比CK33.33%



  2.5 不同浓度BS对葡萄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T1T2的葡萄幼苗根系活力较CK有显著的增加,增幅分别为73.73%60.23%,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T1T2的总根长、总根尖数、总分支数和总交叉数较CKT3均有显著的增加。所有处理的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与CK无显著性差异。可以发现,T1T2对葡萄幼苗的根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T3对其也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的效果明显不如T1T2


 

  2.6 不同浓度BS与葡萄幼苗各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不同浓度BS处理,对葡萄幼苗22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表2~4)。由表2可知,从22个主成分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100%,能够较好的反映数据的所有信息,因此对这3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对22个变量指标的信息携带充分。将上述3个主成分的得分值代入综合评价函数,计算不同浓度BS处理的综合得分,综合指数的得分越高,说明该处理对葡萄幼苗的生理特性和根系生长越好。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下葡萄幼苗的生理特性和根系生长不同,其得分大小排序依次为T2 > T1 > T3 > CK。由此可见,0.1 mg·L-10.5 mg·L-1 BS处理下,其综合得分较为接近,可见葡萄幼苗在低浓度0.1 mg·L-10.5 mg·L-1 BS处理下能很好的生长,且适应性较强。在1.0 mg·L-1 BS处理下综合评分为负值,可见水培条件下,1.0 mg·L-1 BS处理已经影响了葡萄幼苗的生长。

 


  3 讨论


  本试验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0.1 mg·L-10.5 mg·L-1 BS处理的葡萄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显著高于CK,这可能是由于BS促进叶片生成吲哚乙酸,进而促进叶绿素合成。0.1 mg·L-10.5 mg·L-1 BS处理的葡萄叶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nGsTr逐渐升高,这可能是由于BS对叶绿素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使得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用逐渐增加,而Ci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非气孔因素导致的。0.1 mg·L-10.5 mg·L-1 BS处理的葡萄叶片的F0FmFv/Fm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葡萄幼苗在1.0 mg·L-1 BS处理中出现叶绿素含量、光和参数和荧光参数下降的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菌剂的施用量过高,使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从而使叶绿素和荧光参数下降。


  本试验发现,添加0.1 mg·L-10.5 mg·L-1 BS在不同时期对葡萄幼苗的CATPODSOD活性均有所提升,这是因为低浓度的BS对葡萄幼苗的营养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诱导葡萄幼苗自身系统抗性,使幼苗葡萄幼苗自身产生一系列抗氧化酶,提高自身的抗性和系统抗病性,从而提升自身免疫力。但1.0 mg·L-1 BS在前期对葡萄幼苗的CATPODSOD活性有所提升,而在后期对该酶类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其活性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浓度过高会与葡萄幼苗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这种竞争会阻止葡萄幼苗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致使葡萄幼苗生长受限,从而导致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因此,适宜浓度的BS可以提高葡萄幼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0.1 mg·L-10.5 mg·L-1 BS对葡萄幼苗的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均有显著的提高,这有可能是由于BS可以产生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促进根系生长,从而提高幼苗的抗逆性。而1.0 mg·L-1 BS对葡萄幼苗的根系生长有提升,但效果不明显,并且对根系活力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高浓度的BS会释放抗生素等抗菌物质,抑制根系正常菌群的生长,影响葡萄幼苗的根系发育、养分吸收和生理代谢,导致葡萄幼苗生长迟缓。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0.5 mg·L-1 BS对葡萄幼苗的效果最佳,其次是0.1 mg·L-1 BS,两者均促进了叶绿素含量的积累,提高光合作用和荧光参数,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刺激抗氧化酶系统启动,并且促进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进而提升葡萄幼苗的根系活力和根系生长。进行主成分综合分析,可得得分大小排序依次为0.5 mg·L-1 BS0.1 mg·L-1 BS1.0 mg·L-1 BS。由此可知,0.1 mg·L-10.5 mg·L-1 BS菌剂均能更好的促进葡萄幼苗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