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60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南方四个地区不同成熟期‘夏黑’葡萄果实品质分析 [2024/7/8 21:16:47] 来源: 作者:Admin

华中西南区栽培岗位

雷舒敏 王荣 杨国顺 王美军 陈文婷 戴述雄 谭君 许延帅

 

  摘要:【目的】通过对南方4省份不同成熟期‘夏黑’葡萄果实的常规品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比较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基于综合评价的‘夏黑’葡萄最优成熟期。【方法】以长沙、东莞、桂林和元谋共8个成熟期的成熟‘夏黑’果实为试材,对果实穗重、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等品质和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以上8个样本包括果实大小和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在内的21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长沙地区果实穗重最大,536 gCIRG数值最大的为东莞第1个成熟期果实,显著高于其他成熟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为元谋地区果实,为23.44%;长沙地区果实总酸含量最低;香气检测化合物数量最多的为东莞第2个成熟期和东莞第3个成熟期果实,共检测27个化合物,数量最低的为东莞第5个成熟期果实;东莞第2个成熟期果实中苯甲醇、苯乙醇、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均最高;己醛和反式-2-己烯醛最低含量均为东莞第2个成熟期果实;固酸比和2-甲基-3-丁烯-2-醇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果实品质和香气含量,东莞地区的第2个成熟期(517日)的‘夏黑’果实综合得分更高。


  关键词:‘夏黑’葡萄;成熟期;果实品质;香气物质;综合评价

 

  葡萄(Vitis vinifera L.),葡萄科葡萄属果树,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广泛的水果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药用价值。2022年中国葡萄园面积为78.5万公顷,位列世界第三,其中鲜食葡萄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近些年来,南方葡萄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国内鲜食葡萄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主要以‘巨峰’、‘夏黑’、‘京亚’、‘户太8号’、‘藤稔’‘春光’等为主的传统巨峰系品种。第二,以‘阳光玫瑰’为主的大粒、无核、皮薄,有玫瑰香味道的葡萄品种。第三,以‘红地球’,‘克瑞森无核’等为主的“提子”类品种。‘夏黑’为‘巨峰’和‘无核白’的三倍体后代,从坐果至成熟的时间为75 d左右,极早熟。其冬芽具有早熟性,具有一年多次开花结果的特性,为我国主要的早熟品种。近年来,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区利用葡萄一年多次结果的特性,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通过延后、促早、一年两收栽培等成熟期调控技术,成功将葡萄一年一收传统种植模式调整到一年两收或两年三收的模式,成功调节了葡萄的成熟期。错峰上市增加了‘夏黑’‘巨峰’葡萄经济效益。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是葡萄的重要成分,是决定风味特征的关键因素,亦是衡量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葡萄中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有数百种,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和萜类等化合物。根据感官香气和香味物质组成特征可将葡萄分为玫瑰香型、中性香型和草莓香型(狐香型)三类。‘夏黑’属于典型的草莓香型葡萄,其特征化合物主要为丁酸乙酯、苯乙醇、2-甲基丁酸乙酯、大马士酮、香叶醇和橙花醇等,其中挥发性酯类物质能散发果香和花香两种香气。草莓香型葡萄的挥发物质主要通过亚麻酸、亚油酸和脂氧合酶三个生物途径合成。目前,除了比较常规果实品质外,前人在葡萄冬果与夏果的香气差异比较、不同地区之间香气物质积累规律比较等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长沙地区研究发现‘夏黑’延后果比正常果可溶性固形物高,且玫瑰香风味更浓郁。在广西地区发现‘夏黑’冬果比夏果的苯乙醇、香茅醇和橙花醇等化合物含量高。昌黎和高台地区‘赤霞珠’香气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昌黎地区橙花醇浓度比高台更高,并且发现化合物积累的波动与短期的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对酿酒葡萄或野生葡萄的常规性状/品质指标进行评价,国外的研究主要对葡萄汁和葡萄酒的香气等进行评价,也有一些学者对延后或促早栽培的葡萄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合成规律进行研究。然而,对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鲜食葡萄的品质综合评价及对常规品质与香气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南方4个地区的多个成熟期‘夏黑’葡萄果实进行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的指标测定并进行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的差异;通过对以上21个指标(包含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常规指标和11种香气物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并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基于综合评价的‘夏黑’葡萄最优成熟期。通过分析多个成熟果实样本的常规果实品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关联,以期获得果实常规品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优质成熟期及产区的‘夏黑’葡萄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采集


  该试验材料为‘夏黑’成熟葡萄果实,分别来自于东莞、元谋、桂林、长沙等4个南方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地区,收集4个地区共8个成熟期的成熟‘夏黑’果实(图1,表1)。果实均采自各地区的示范园,采摘后迅速放置于冰盒和干冰盒中,选择大小均匀、成熟度一致、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果穗备用。采用五点采样法,均匀从园子各个方位的5棵葡萄树上(排除位于边缘的树)采集样品。每棵树在不同的树冠位置随机选取三穗果实,放入带有冰盒的干净塑料盒中,用于生理指标的测定。同时从园中选中的5棵树上均匀采取大小、颜色、成熟度较为一致的果粒90粒,采后迅速置于干冰盒中,用于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



1.2. 常规品质测定


  每穗分别进行上、中、下三个方向选取果粒,进行混样测定常规品质。每个生物学重复选取30粒果粒混合样,进行3次生物学重复,共90粒。进行单粒重、果实纵横径及色差硬度的测定,果粒迅速榨汁过滤离心提取果汁进行可溶性固形物以及总酸的测定。采用PAL-1手持糖度计(日本爱拓公司)测定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TSS)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对总酸进行测定;采用NR-110色差仪(中国三恩时公司)进行果实色泽的测定,利用测得a*b*L*值计算果实颜色指数CIRGColor Index of Grape, CIRG);使用ZP-50型数显推拉力计(中国艾固公司)对果实硬度进行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进行至少3次技术重复。


  1.3 香气物质测定


  1.3.1 样品前处理


  香气物质的测定参考Chen K等的方法,并稍作修改如下。取50 g葡萄果实样品,去籽去梗后放入盛有液氮的泡沫盒中速冻。将果粒置入研钵中并加入1 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和0.5 g D-葡萄糖酸内酯,之后迅速磨成均质粉末状置于离心管中,于4℃冰箱静置4 h。将静置后的果浆混合物精准称取5 g于干净的萃取瓶中,加入1 g Nacl,随后用带有聚四氟乙烯护垫的盖子拧紧瓶口,置于40℃水浴锅中进行平衡,水浴锅液面高度略低于瓶身。平衡35 min后将已老化的SPME萃取头(DVB/CAR/PDMS 50/30 μm美国Supelco公司)通过垫片插入瓶内,确保萃取头在瓶内汁液混合物液面高度约1 cm处,萃取50 min后迅速拔出,并插入GC-MS进样口,解析20 min进行检测。


  1.3.2 GC-MS仪器工作条件


  色谱柱为DB-WAX30m×250 μm×0.25 μm,美国 Agilent 公司);载气He99.999%)流速1.0 m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0:1。进样口温度200℃。柱温升温程序为:初始35℃保持5 min,然后以2/min的速度升温至100℃,保持1 min,最后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240℃,保持1 min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四级杆温度150℃;离子源温度230℃;传输线温度240℃。质谱数据采集方式:1Scan 模式,质量扫描范围33~3502SIM模式。


  1.3.3 定性定量分析


  结合质谱数据检测所得挥发性香气进行定性分析,在NIST数据库中检索质谱分析结果比对定性。利用外标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准确定量,绘制不同浓度的目标物定量离子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的标准曲线,在各目标物的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大多数化合物的R值在0.99以上。


  1.3.4 OAV与香气特征轮廓


  OAV是化合物在样本中的含量浓度与化合物阈值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OAV=Ci/OTi。其中,Ci为化合物在样本中的含量浓度,OTi为化合物的阈值。


  根据葡萄研究中涉及到的香气类型,将葡萄香气风味分为以下八种类型:青草香、花香、果香、柑橘香、玫瑰香、清香、眼熏香、甜香。香气特征轮廓雷达图的绘制方法参考熊榆等。


  1.3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对果实的2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主成分方差和成分矩阵,之后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表2)、主成分得分,因子得分公式和综合得分。因子得分公式,例PC1=0.073*异丙醇-0.036*丙酸乙酯+0.057*2-甲基-3-丁烯-2--0.008*丁酸乙酯+0.004*己醛-0.048*反式-2-己烯醛-0.111*1-辛烯-3--0.108*芳樟醇+0.013*香叶醇-0.023*愈创木酚+0.049*苯乙醇+0.155*单穗重+0.125*十粒重+0.187*L*-0.195CIRG+0.135*纵径+0.12横径+0.032*硬度+0.012*TSS-0.008*TA+0.001*固酸比,以此类推。综合得分F=0.31567 F1+0.23086* F2+0.19437*F3+0.15551* F4+0.06877* F5

 


  1.4 统计与分析


  使用SPSS 26进行常规品质的方差分析、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利用ExcelOrigin进行香气物质OAV雷达图和香气物质含量百分比图、柱状图等图的绘制,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迈维平台进行(https://cloud.metware.cn/)。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果实常规品质的差异分析

 

 

  所有成熟期的样本中,SB-CS穗重最大,达536 g。在东莞不同成熟期之间(SB-DG1~SB-DG5)穗重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不同成熟期之间单穗重最大的为SB-DG4469.35 g。对十粒重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SB-DG4>SB-CS>SB-DG3>SB-GL>SB-DG5>SB-DG2>SB-DG1>SB-YM,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2.5倍。在果实颜色方面,L*值最大的为SB-DG4,最小为SB-DG1SB-DG1CIRG最大,SB-DG4最小,CIRG>6表明果实的颜色偏蓝黑色[27],仅SB-DG1CIRG达到6以上,其余成熟期果实大部分为红色或粉红色。硬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2倍,SB-DG1硬度最大,19.6 NSB-DG2最小,9.41 N


  TSS在不同样本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大到小依次顺序为:SB-YM>SB-DG5>SB-GL>SB-CS>SB-DG3>SB-DG1>SB-DG4>SB-DG2SB-YMTSS最高,达到23.44%SB-DG2最低,仅15.59%。总酸含量在不同样本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SB-DG5含量最高,7.99 g/LSB-DG1含量最低,3.74 g/L(表2)。固酸比(TSS/TA)最高的为SB-CS,且显著其他成熟期的果实。


  综上,不同成熟期样本在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SB-CS单穗重和固酸比最高;SB-DG4粒重和L*最高;SB-DG1硬度和CIRG最高,且SB-DG1CIRG显著高于其他成熟期;SB-YM可溶性固形物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成熟期果实;SB-CS总酸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成熟期果实。

 

  2.2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果实香气物质的差异分析

 


  不同样本检测所得的化合物数量不同,其中检测的化合物数量最多的为SB-DG2SB-DG3,检测出27个化合物。最低的为SB-DG5,仅22个。反式-2-己烯基醛、己醛、苯乙醇、丙酸酐和异丙醇为该8个果实样本中的绝对优势挥发性化合物,除了SB-YM74%)和SB-DG373%)以外,其他成熟期的样本这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均占总量的90%以上。除了SB-DG2外,所有样本中反式-2-己烯基醛与己醛的含量占总化合物含量的50%以上,为含量最高的2个化合物。


  SB-DG2的挥发性化合物呈现较为丰富的分布,除上述优势目标物之外,苯甲醇、正丁醇、橙花醇、香叶醇、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所占总含量比例也较高。对比发现,SB-DG1SB-DG5之间,其反式-2-己烯基醛和己醛含量占比相似,两个样本的反式-2-己烯基醛在80%左右,己醛含量占比为10%左右,两物质含量占比之和均在90%以上(图3)。


 

  样品中检测得到的28个挥发性化合物在不同样本中的分布情况:不同挥发性化合物在样本的分布差异较大,尤其是异丙醇、己醛、反式-2-己烯基醛、正丁醇和苯乙醇,应为重点关注的葡萄果实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结合前述的分析结果证实,这5种关键挥发性物质的样本分布差异,与其在不同样本中的优势含量密切相关。对图 4 进行放大处理后(右上角小图)发现,除了上述5个关键性挥发性化合物之外,丙酸乙酯、丁酸乙酯、橙花醇、香叶醇、2-己炔-1-醇、苯甲醇在不同样品中的分布差异也较为明显,丙酸乙酯在SB-DG2SB-YM中的含量较其他样本高上近20倍。丁酸乙酯仅在SB-DG2SB-YM中检测出。2-己炔-1-醇在SB-DG2SB-DG3SB-DG5中被检测出,在其余样本中均未被检测到。

 


  注:图中横坐标的注释与图1一致。图ABCD分别是各地区各成熟期不同化合物的柱状图:A图代表不同地区和成熟期正丁醇、苯甲醇、苯乙醇的柱状图;B图代表不同地区和成熟期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丙酸酐的柱状图;C图代表不同地区和成熟期橙花醇、香叶醇、2-己炔-1-醇的柱状图;D图代表异丙醇、己醛、反式-2-己烯基醛的柱状图。


  对以上优势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逐一比较。结果表明,正丁醇仅在SB-YMSB-DG2SB-DG3中被检测到,SB-YM含量最高(134.2406 μg/kg),其次是SB-DG2127.8119 μg/kg)。苯甲醇在不同样本中,最高含量(SB-DG2437.44 μg/kg)与最低含量(SB-GL11.66 μg/kg)之间相差约37倍。苯乙醇在不同样本中含量均较高,可达到100 μg/kg以上,其中SB-DG2的含量最高,968.86 μg/kgSB-SG1含量最低,91.19 μg/kg(图5A)。SB-YM的丁酸乙酯含量最高,356.3474 μg/kg。在丁酸乙酯、丙酸乙酯和丙酸酐三个化合物中,三者含量均较高的是SB-DG2SB-YM2-己炔-1-醇在SB-DG2SB-DG3SB-DG5中被检测出,3个样本之间的含量差异并不大。橙花醇和香叶醇均被描述成花香,玫瑰香味,两者含量最高的为SB-DG2,含量最低的为SB-DG5 (5B、图5C)


  2.3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样本中香气物质活性值比较


  由于样本内香气化合物含量差异不同,且各挥发性香气物质阈值相差较大,因此利用OAV值能更好判断样本中的主要成香物质,同时可绘制特征香气轮廓,对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的样本的呈香特征进行比较。当OAV1时,该化合物的香气才能被感知且被认为对总体香气有贡献。在所有样本中检测到的28种化合物中,不同成熟期果实OAV1化合物的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其中数量最多的为SB-DG211种。有些化合物的OAV在所有地区和成熟期的果实中均大于1,比如己醛、反式-2-己烯醛、异丙醇、芳樟醇和香叶醇等。每个化合物的OAV值在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的样本中有明显不同,异丙醇的OAV值最大,不同样本值在16.6~198.21之间,长沙地区(SB-CS)与东莞第1个成熟期(SB-DG1)之间相差约12倍,这是导致长沙样本整体香气轮廓中果香数值远高于其他样本的原因。丁酸乙酯仅在元谋地区和东莞第2个成熟期的果实中被检测出,OAVSB-YM>SB-DG2,二者相差将近4倍,这是使SB-YM的香气轮廓中果香偏强的原因(表3)。

 


  注:该表为定量检出物质含量中OAV1的化合物。“-”代表未检出该物质;“<d.l”代表检出该物质但含量低于检出限(detection limit)。*:香味描述参考IFRA Fragrance Ingredient Glossary (April 2020 edition)


 

  对所有葡萄果实进行香气特征轮廓绘制,不同地区之间呈香物质气味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长沙地区(SB-CS)和元谋地区(SB-YM)样本中果香强度最大,其次是青草香和花香。构成果香气味的主要物质有异丙醇、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其余成熟期样本中的主要呈香气味为青草香,构成青草香气味的主要物质为己醛。苯乙醇是花香气味的主要呈香物质,东莞第2个成熟期(SB-DG2)的花香风味较其他地区更强。


  2.4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样本品质相关性分析



6.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葡萄果实品质相关性热图


  对收集的8个地区样本的穗重、十粒重、颜色、可溶性固形物等10个常规品质和OAV值≥111个香气物质含量,共21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之间有12对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p<0.05),14对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性(p<0.01)。十粒重与纵径、横径和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27r2=0.952r2=0.848p<0.01),与果实颜色CIRG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87p<0.01)。果实纵径与横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55p<0.01),果实单穗重与纵径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29p<0.01)。果实颜色与纵径、横径和单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9r2=-0.856r2=-0.861p<0.01)。固酸比(TSS/TA)和2-甲基-3-丁烯-2-醇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58p<0.01),可溶性固形物与丁酸乙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85p<0.05),果实硬度与丙酸乙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876p<0.01),丙酸乙酯含量与愈创木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5p<0.01)(图6)。


  2.5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对21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567 %23.086 %19.437 %15.551 %6.877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6.517 %,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选取前5个主成分进行所有样本的综合评价是合理有效的。第1主成分中穗重、十粒重、纵径、横径表现较高且与之成正相关,范围在0.878~0.945之间,CIRG的绝对值较高,为-0.974,这些指标主要反应果实大小方面以及颜色等果实外观品质;主成分2主要与丙酸乙酯、丁酸乙酯、愈创木酚、苯乙醇、香叶醇等香气物质的含量有正相关,范围在0.493~0.934之间,这些指标主要反应‘夏黑’果实的特征香气物质酯类化合物的品质;主成分3主要反应2-甲基-3-丁烯-2-醇、反式-2-己烯醛、TATSS/TA、异丙醇有关,其范围在0.49~0.941之间,但异丙醇和TSS/TA的绝对值较高,分别为-0.663-0.967,这些指标反映了果实在口感上,例如总酸、固酸比、2甲基-3-丁烯-2-醇和异丙醇等药味、花香味、果香味的物质含量。主成分4中芳樟醇、1-辛烯-3-醇、TSS的绝对值较高,该成分主要体现可溶性固形物和关于草药香等香气物质的品质;主成分5中最大的为己醛,即该成分主要体现己醛含量(表4)。


  综合排名前4的样本中,东莞地区的2个样本综合得分更高,分别是东莞第2个和第3个成熟期果实(SB-DG2;SB-DG3),说明这些样本综合评价品质更佳(表5)。


 

  3 讨论


  果实评价是对不同果实样本各方面特性的一种解析,同时也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包括微环境、气候因素、产地、管理技术等。本研究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成熟期的样本之间在外观和风味以及香气化合物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果穗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关系到一个生长季度的产量。研究表明,延后果的果穗大小比正常果小,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果穗重量最大的为长沙地区,最小的为东莞第1个成熟期果实。造成果实大小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内源激素的调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果实色泽是评价葡萄品质的主要性状,本研究中东莞第1个成熟期果实颜色最深,并且在东莞不同的成熟期之间和不同的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研究表明,‘阳光玫瑰’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以及单粒重方面夏果大于冬果。‘优株玫瑰’和‘维多利亚’等葡萄,其冬果在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以及总糖等含量均处于更高水平。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包括品种、当地及生长季的气候因素及土壤条件等。本研究中,东莞第1~5个成熟期中,第1个成熟期与第5个成熟期的果实均属于冬季果,两者之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存在显著性差异。第1个成熟期比第4个成熟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但同为冬季果的5个成熟期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却最高。两个不同成熟期冬季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2个不同生长季的气候因素,包括有效积温、降水、湿度等。


  据研究,草莓香型葡萄的主要呈香物质为醛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试验发现,丙酸乙酯、丁酸乙酯、异丙醇、苯乙醇、己醛、反式-2-己烯醛、芳樟醇和香叶醇等对‘夏黑’果实香气风味有显著贡献。陈彦蓓等证实冬果中的萜烯类总含量显著高于夏果。这与本研究中橙花醇与香叶醇在不同成熟期果实中的情况不一致,本试验中萜烯类总量最多的为东莞第2个成熟期的果实,反而第5个成熟期果实含量最低。对比发现,造成萜烯类含量与前人研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成熟期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本研究中的冬季果成熟期在12月而不是前人研究中的10月。长期的低温会不利于香气物质的积累,而随气温的持续下降会导致萜烯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证实‘夏黑’果实中醛类和醇类含量最高且己醛等C6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据70%以上,同时己醛和2-己烯醛为‘夏黑’果实中最具有活性的C6化合物,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己醛和反式-2-己烯醛在所有果实中的占比最高。


  每个性状对果实品质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因子分析是常见的果实品质评价方法,该分析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信息地同时,将多个指标减小至几个主要的成分因子,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个样本果实的综合得分。Shi S等利用因子分析确定了对龙眼综合评价的指标,并筛选了优越的基因型。江旭升等[47]利用主成分分析,对贵阳8个地区葡萄综合评价初步筛选了适合贵阳优势葡萄品种‘早夏黑’。本研究‘夏黑’葡萄果实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果实大小相关品质指标如穗重和粒重等;其次是果实中代表‘夏黑’特征香气的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如苯乙醇等;然后是果实的固酸比和葡萄中的绝对优势化合物C6醛等化合物。因此,‘夏黑’葡萄果实的得分关键是果实大小以及‘夏黑’果实特征香气化合物丙酸乙酯和苯乙醇等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通过综合主成分计算得分发现,得分最高的样本为东莞地区第2个成熟期的‘夏黑’葡萄果实。


  组成果实品质的指标多样,包括外在品质色泽、果形指数等和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及风味物质等,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前人在一些水果上如椰子、桃等,对果实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做了研究。郑奋等研究表明椰子水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总酸之间为极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研究一致。桃的酸味与可滴定酸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一些香气物质如十内酯、八内酯、己内酯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中,‘夏黑’葡萄果实的粒重与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的TSS/TA2-甲基-3-丁烯-2-醇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硬度与丙酸乙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果实各个品质指标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通过综合得分的排名,从8个果实样本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样本为东莞地区第2个成熟期(2023517日成熟)的‘夏黑’葡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