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葡萄综合试验站
朱燕芳
除遗传因素外,栽培管理措施也会影响果实品质形成。果实套袋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物理保护措施,能保护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免遭外界环境的伤害,有效减少果面机械损伤和果实病虫害、降低药物残留和裂果率、维持果面干净整洁,从而提升果实品质;此外,果实套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果实周围的温、光、水、气等微环境,从而对果实内在品质产生影响。
笔者在本研究中利用3种不同果袋对科美葡萄进行套袋处理,以网袋处理果实为对照,通过测定并比较不同果袋处理后果实的单粒重、果皮着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黄酮和多酚含量等生理指标,筛选出合适的果袋类型,为科美葡萄实际生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葡萄资源圃进行,属黄河流域半干旱区。该处海拔1 530m,年平均气温9.6均,极端最低气温-25℃,平均年降水量329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9℃年有效积温3 242℃,年平均日照时数2 634h,无霜期196d。。
1.2 试验方法
以4年生‘科美’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T’型架高‘厂’形整形,南北行向露地栽培,株行距为1.5m×3.0m。供试果袋共4种,规格均为28 cm × 36 cm,设置3 种处理:( 1) KW白色纸袋;( 2) KB渐变蓝纸袋,由上到下,颜色依次为深蓝、浅蓝、白色;(3)KG绿色纸袋;(4)KN网袋,为对照。随机选取大小较为一致的果穗进行套袋,每种果袋处理一档,每档5棵树,重复 3 次。
1.3 试验指标测定
葡萄成熟后随机采样5穗,每穗采集30粒,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总糖含量;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测糖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果实中总酚含量,采用NaNO2-Al(NO3)3-NaOH方法测定果实中总黄酮含量。
用CR-400手持色差计(诺苏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测定每个果实赤道部位的色泽指标L*、a*、b*。L* 表示光泽明亮度,取值范围为[1,100],L*越大,表示果面亮度越高,反之越低。a* 值代表红绿色差值,b* 值代表黄蓝色差值,利用 a* 和 b* 值计算色泽饱和度(Chroma,即C*值)和色调角(hue angle,即h°),C*=(a*×2 + b*×2)1/2,表示颜色的彩度,其值越大,颜色越纯;
h°=arctangent b*/a*。并根据 C*和 h° 值计算出红色葡萄果实的色泽指数(Color Index of Red Grape, 即 CIRG),CIRG=(180 - h°) /(L* + C*)。
1.2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 法,p <0.05),利用Origin2021pro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套袋处理对果实套袋内温度和光照的影响
如图1所示,‘科美’葡萄果实转色-成熟期,不同颜色果袋对葡萄果穗内部的温度和光照影响均不相同。套完袋后7月份,KW处理果穗内部温度均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KB处理,在07-28~08-15期间,KB果穗带内温度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KW处理。关于果穗套袋内的日平均光照,在7月至8月期间,KW处理的日平均光照均高于其他处理,在07-16~07-26期间,KN果袋内光照仅次于KW处理,在07-27~08-15期间,KB处理果袋内的日平均光照仅次于KW,但高于KN和KG处理。
2.2 不同套袋处理对果实大小及质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不同套袋处理后,‘科美’葡萄果实的横径没有明显差异,KB蓝色套袋后,果实纵径明显高于其他颜色果袋处理,其次为KB白色套袋。KB蓝色套袋果实的果形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套袋后10d、20d和30d时,蓝色、白色和绿色果袋果实的单粒重均高于网袋的,其中蓝色果袋的最高,白色果袋的次之。
2.3 不同套袋处理对果实色泽参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颜色果袋对‘科美’葡萄果实色泽参数的影响不同。随着套袋天数的增加,网袋、白色袋和渐变蓝色套袋果皮的L*值逐渐降低,果皮亮度降低,但绿色套袋在套袋后30d果皮的L*值增大。在套袋30d时,KB和KG处理果皮的L*、a*、b*值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表明渐变蓝色和绿色果袋对‘科美’葡萄果皮的黄绿色影响较为明显。KN和KW处理在套袋后30d的CIRG值高于KB和KG处理,这表明可能果皮有偏红的症状,可能是产生果绣导致的。
2.3 不同套袋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如图3所示,套袋10d和20d,KB处理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在套袋30d后,KN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其次为KB处理,KW处理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在套袋后30d,KN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最高,其次为KW。在套袋后20d和30d,KN处理的固酸比降低,其他套袋处理的升高,在30d时,KW处理果实的固酸比最高,其次为KG处理,KB处理,KN处理的最低。关于果实的总糖含量,在套袋30d时,KW处理果实的总糖含量最高,其次为KG处理,KB处理,KN处理的最低。
由图4可知,套袋后果实中的多酚含量变化不尽相同,KW、KB和KG处理果实中多酚含量由明显的变化趋势,而KN处理的几乎保持平稳。套袋后10d,KB处理果实中的多酚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之后开始下降;KW处理在20d后急剧下降,在30d时最低;KG处理在套袋后20d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套袋后10d内各处理果实中的黄酮含量急剧下降,之后变化平缓,且,KW、KB和KG处理果实中的黄酮含量均低于KN,可见套袋使得果实中黄酮降低。

3 结论
果实套袋是提高果实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研究不同类型果袋处理对科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选出合适的果袋类型,为该品种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果实套袋技术在果树实现优质高产中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套袋是通过改变果实周围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微域环境,从而对果实外在和内在品质产生一定影响。本试验中,白色、绿色和蓝色套袋后果实中的日平均光照和温度均较网袋提高,渐变蓝色和绿色果袋对‘科美’葡萄色泽影响较佳。
笔者在本研究中利用3种不同果袋对科美葡萄进行处理,发现套袋后10d、20d和30d时,蓝色、白色和绿色果袋果实的单粒重均高于网袋的,其中蓝色果袋的最高,白色果袋的次之,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果袋为果实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延长了果实生长期,最终导致果实质量增加。就果实品质而言,研究结果表明套袋处理不会影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成熟时,套袋果实中的总糖含量均高于网袋的。虽白色果袋果实总糖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果实的色泽参数不如蓝色和绿色果袋,容易产生果绣。套袋后果实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均较网袋的含量低,这可能是由于套袋后袋内温度升高,使得果实处于应激胁迫状态,而类黄酮作为信号分子,用于多种信号级联反应,进而被消耗。
试验结果表明蓝色袋能显著提高果实单粒重、果实纵径、果皮色泽参数L*、a*、b*值。白色果袋显著提高了果实的总糖含量、固酸比。对比不同处理下果实外观,发现蓝色袋果实果皮着色均匀,干净整洁、无机械损伤,白色袋果实个别存在果绣。综上,渐变蓝果袋能保护果实免遭病虫害入侵和机械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品质,可应用于科美葡萄的优质栽培生产,在光照相对弱一点的地区,也可采用白色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