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试验站
温景辉 申海林 邹利人 闫可 白瑞雯
葡萄及时落叶有利于枝条安全越冬和第二年葡萄芽的良好萌芽。吉林省秋冬季节转换快,常呈断崖式降温,叶片常受冻后被迫脱落,研究促进叶片及时脱落、促进休眠对吉林省葡萄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着色香’和‘日150’两个品种为试材,果实采收后叶面喷施单氰胺和乙烯利,探讨不同化学物质对葡萄枝条抗逆物质含量变化及越冬的影响,旨在为葡萄优质生产提供有益的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 2020~2021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核心技术试验示范园(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果园土质为壤土,土层深厚。以露地‘着色香’和‘日150’为试验材料。树龄5年,砧木为‘贝达’,株行距1.0 m×4.0 m,‘厂’字形树形(1米以下萌出的芽或新梢全部抹除),常规田间管理。
1.2 试验方法
果实采收后(9月17日)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处理植株,每处理5株,以喷清水为对照,具体处理见表1,药品现配现用。冬季修剪时采集枝条,测定不同处理对一年生枝条抗逆物质含量的影响,每处理三次重复。第二年春季出土后10d调查植株冻害情况和萌芽率。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3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枝条POD活性的影响
由表2可知,单氰胺处理和乙烯利处理下‘着色香’品种的枝条POD活性显著高于CK。其中,乙烯利处理后POD活性升高最多,较CK升高112.72%;单氰胺处理后POD活性较CK升高75.61%。单氰胺处理和乙烯利处理后‘日150’品种的枝条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单氰胺处理后POD活性较CK升高97.75%,乙烯利处理后POD活性较CK升高210.25%。说明乙烯利处理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枝条POD活性,避免过氧化氢过度累积对细胞造成危害。
2.2 对枝条SOD活性的影响
由表3可知,单氰胺处理和乙烯利处理下‘着色香’和‘日150’枝条SOD活性均显著低于CK。在‘着色香’上,单氰胺处理下SOD活性较CK降低22.19%,乙烯利处理下SOD活性较CK降低35.29%。在‘日150’上,单氰胺处理下SOD活性较CK降低27.28%,乙烯利处理下SOD活性较CK降低36.08%。说明乙烯利处理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枝条SOD活性,减少过氧化氢生成,避免发生危害,使有机体氧化与抗氧化保持适当平衡。
2.3 对枝条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乙烯利处理后‘着色香’品种的枝条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较CK减少24.31%。单氰胺处理和乙烯利处理后‘日150’品种的枝条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单氰胺处理后丙二醛含量较CK减少34.03%,乙烯利处理后丙二醛含量较CK减少36.10%。说明乙烯利处理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枝条丙二醛含量,有效防止细胞膜发生过氧化。
2.4 对树体越冬后冻害发生的影响
常规埋土防寒情况下,单氰胺处理和乙烯利处理下,‘着色香’和‘日150’两个葡萄品种均未发生冻害。
2.5 对枝条第二年萌芽率的影响
由表5可知,乙烯利处理后‘着色香’和‘日150’第二年枝条萌芽率较CK均升高。在‘着色香’上,乙烯利处理后萌芽率较CK升高4.16%。在‘日150’上,乙烯利处理后萌芽率较CK升高8.34%。说明乙烯利处理有助于葡萄第二年枝条萌芽率升高。
3 小结
抗氧化物质可有效防止植物细胞发生过氧化,保持细胞内的氧化和过氧化平衡,含量是评价果树越冬抗寒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在公主岭市,葡萄采后叶面喷施乙烯利(0.5g/L)能有效促进枝条抗逆物质的积累,有助于葡萄植株提早进入休眠,提高萌芽率。由于地区间气候条件、栽培模式以及品种间遗传基础差异较大,建议采取化学药剂脱叶时,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脱叶药剂和处理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