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
禹方方 樊秀彩 张颖 姜建福 孙磊 刘崇怀
葡萄炭疽病又名葡萄晚腐病,是危害葡萄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侵染葡萄的果实、幼叶和新枝,表现为局部出现褐色圆形或轮纹状病斑、果实腐烂或失水干缩为浆果,病害流行时严重影响葡萄的质量及产量。葡萄炭疽病的发生易受环境影响,郑州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且雨水丰沛,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给炭疽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郑州夏季降水量显著高于往年水平,且集中于七月中下旬,与葡萄转色期时间重合,造成炭疽病在郑州葡萄圃大规模发生。对999份葡萄资源开展炭疽病抗性调查,分析不同葡萄种质对炭疽病的抗性,以期为炭疽病田间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第1章 1 材料与方法
第2章 1.1 材料
999份葡萄品种均取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当地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666mm。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4-10月生长期平均气温22℃。圃地土壤类型为褐色土类,质地为沙壤土,pH值7.1-7.5;采用“Y”形架栽培,株行距1.0 m×2.5 m,呈南北走向,鲜食区有2/3的区域采用了避雨设施。管理水平中等。
第3章 1.2 调查方法
参考《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方法,对不同种质随机调查20个果穗,按照果粒发病率判断病情。病情等级分为:0级,无感病果粒;1级,感病果粒5%以下;2级,感病果粒5.0%-15.0%;3级,感病果粒15.0%-30.0%;4级,感病果粒30.0%-50.0%;5级感病果粒50.0%-100.0%。病情等级转化为病情指数(DI),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病情指数DI,将种质对炭疽病的抗性分为9级:1高抗(HR),DI≤5;3抗病(R),10<DI≤15;5中抗(MR),20<DI≤30;7感(S),35<DI≤40;9高感(HS),DI>45。
第4章 1.3 数据分析
对不同种质的感病情况进行统计,并用SPSS 22.0软件分析不同葡萄种质炭疽病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
第5章 2 结果与分析
第6章 2.1 不同种群葡萄炭疽病发病情况
不同种群葡萄田间炭疽病发病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东亚种群葡萄种质对炭疽病的抗性最强,在调查的104份种质中有81份为高抗,占比为77.9%。其次为种间杂种和美洲种群,两者高抗占比分别为54.0%和50.0%。欧亚种群最不抗病,35.4%的种质表现高感。整体情况表明,2022年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炭疽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999份种质中有52.2%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不同种间杂种田间炭疽病发病情况见表2,其中山欧杂种对葡萄炭疽病抗性最强,调查的所有种质均为高抗;其次为美洲杂种,有66.7%的种质对炭疽病表现高抗;欧美杂种和东欧杂种抗性较强,抗病比例分别为70.3%和75.0%;山河杂种最易感病,调查的2份种质均表现为高感。
第7章 2.2 我国野生葡萄炭疽病发病情况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野生葡萄种类丰富。调查结果显示(表3),我国野生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刺葡萄、毛葡萄和绵毛葡萄对炭疽病具有极高抗性,调查的52份株系全部表现为高抗;其次为桑叶葡萄,在调查的19份株系中,15份表现高抗;桦叶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性最弱,调查的5份种质均表现高感。
第8章 3 讨论
不同葡萄种质对炭疽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相比,东亚种群抗性最强,其次为种间杂种,欧亚种群抗性最弱。在东亚种群内,刺葡萄、毛葡萄和绵毛葡萄对炭疽病的抗病较强,调查的所有株系均表现高抗;其次为桑叶葡萄、山葡萄、变叶葡萄和华东葡萄,种内存在抗性差异;桦叶葡萄极易感病,调查的5份种质均表现高感。种间杂种中,山欧杂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最强,调查的所有种质均为高抗,山河杂种最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