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试验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材地概况
试验在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镇葡萄核心示范园(北纬40°13′,东经117°12′)进行,试验地属于典型冲积平原葡萄埋土防寒区,年均气温11.7 ℃,年降雨量397 mm,有效积温2 207 d •℃-1。田间持水量25.4%,土壤容重1.37 g • cm-3,有机质含量21.07 g • kg-1,pH 7.8,全氮0.86 g • kg-1,全磷0.87 g • kg-1,全钾24.1 g • kg-1,可溶性盐1.03 g • kg-1。
1.2 试验材料及其采样
供试葡萄为欧亚种(Vitis vinifera L.)鲜食品种‘瑞都红玫’,2010年定植,栽培架式为篱架V形,树形为顺行水平龙干形,株行距为2×3m。
选择20株长势中庸的葡萄树,控制其产量在同一水平,于7月上旬(坐果后30d)对果穗进行套袋处理,分别设置不同种类的果袋共7种:白色PP微孔袋、粉色PP微孔袋、黄色PP微孔袋、蓝色PP微孔袋、透明PP微孔袋、尼龙网袋和生产上常规使用的白色纸袋(图1),以白色纸袋作为对照,每株树上随机选择15穗进行套袋处理。由于三个品种的成熟期不同,以种子变褐为果实达到成熟的标志,分别于8月底和9月初进行采样,兼顾整株树不同结果位置,每个处理随机采集10穗,带回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各项基本理化指标的鉴定,其余果实液氮速冻,-80 ℃保存备用。不同种类果袋处理名称在图表中使用简写:白色PP微孔袋——白袋,粉色PP微孔袋——粉袋,黄色PP微孔袋——黄袋,蓝色PP微孔袋——蓝袋,透明PP微孔袋——透明袋,尼龙网袋——网袋,白色纸袋——纸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果袋对‘瑞都红玫’果实品质基本指标的影响
由表1可知,‘瑞都红玫’不同处理间的果穗质量无显著差异。网袋和白袋处理的TSS高于纸袋,粉袋和透明袋低于纸袋处理。TA结果为:白袋和网袋最高,其次是纸袋和粉袋,再次是蓝袋、透明袋,黄袋最低。固酸比结果为:黄袋和透明袋高于纸袋,蓝袋、网袋和纸袋在同一水平,白袋和粉袋最低。‘瑞都红玫’不同处理的固酸比均在40以下,因此认为数值越高的口感平衡度越好,即黄袋处理最好,白袋和粉袋较差(口感偏酸)。
2.2 不同种类果袋对‘瑞都红玫’葡萄果实中的单萜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瑞都红玫’透明袋单萜总量最高(13448.0 µg∙L-1),显著高于白袋(9994.3µg∙L-1),白袋显著高于网袋(9300.2 µg∙L-1),三者均显著高于纸袋(7299 µg∙L-1),黄袋、蓝袋与纸袋处于同一水平,粉袋最低。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瑞都红玫’的7个套袋处理主要聚为三类(图2),第一类是粉袋和蓝袋,这一类处理显著抑制了全部26个单萜化合物的积累。第二类是透明袋,这一类处理促进了24个单萜化合物的积累。第三类是白袋、网袋、黄袋和纸袋,这一类处理对部分化合物起到了促进积累作用,对部分化合物则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白袋处理促进了trans–氧化玫瑰(M9)、cis-氧化玫瑰(M8)、ci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M12)、tran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M13)的积累,抑制了香叶酸(M26)、香叶醇(M25)、cis-异香叶醇(M23)、香叶醛(M20)、橙花醛(M18)的积累;网袋处理促进了香茅醛(M15)、trans-异香叶醇(M24)、cis-异香叶醇(M23)、橙花醛(M18)、β-香茅醇(M21)、香叶酸(M26)、香叶醛(M20)的积累,对其他化合物没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袋处理促进了橙花醛(M18)、香叶醛(M20)、香叶酸(M26)、香叶醇(M25)的积累,对其他化合物作用不显著。26种单萜化合物主要聚为4类,第一类包含trans-异香叶醇(M24)、cis-异香叶醇(M23)、香叶酸(M26)、橙花醛(M18)、香叶醛(M20)、橙花醇(M22)和香叶醇(M25),这一类化合物在网袋、透明袋和黄袋中含量高,在粉袋、蓝袋和白袋中含量低。第二类仅包含香茅醛(M15),这一类化合物仅在网袋中含量高,在其他处理包括透明袋中含量低。第三类包含β-月桂烯(M1)、里那醇(M16)、cis-氧化玫瑰(M8)等17种化合物,这一类化合物除cis-氧化玫瑰(M8)、ci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M12)和trans-呋喃型氧化里那醇(M13)在白袋中含量高,β-香茅醇(M21)在网袋中含量高以外,大多在透明袋中含量最高,在粉袋和蓝袋中含量低。第四类仅包含trans–氧化玫瑰(M9),这类化合物在白袋中含量最高,在蓝袋、透明袋和粉袋中含量低。
2.3 单萜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对单萜化合物含量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由结果可知(图3),‘瑞都红玫’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4.5% (PC1)和13.4% (PC2),均反映了所有化合物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PC1可以把7种果袋处理进行很好的区分:网袋、透明袋、白袋、纸袋在第二、三象限,粉袋、黄袋、蓝袋在第一、四象限。
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VIP值大于1.0被认为是主要贡献差异化合物,由图4可知,‘瑞都红玫’VIP值较大的5个化合物依次为trans-异香叶醇(M24)、β-月桂烯(M1)、异松油烯(M7)、β-cis-罗勒烯(M6)和α-萜品醇(M19)。
3 结论
在露地、简易避雨栽培模式下,果实套袋技术可有效避免果面污染、降低农药残留量,抵御鸟类啄食造成的伤害,相比于传统白色纸袋,在鲜食葡萄品种‘瑞都红玫’果实糖酸口感、单萜化合物积累等方面,透明PP微孔袋效果最好,其次是白色PP微孔袋,粉色PP微孔袋的负效应最为显著,其次是蓝色PP微孔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