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48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贵州三都水晶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2022/10/5 20:01:45] 来源: 作者:Admin

果实病害防控岗位

 

  1.试验方法

 

  (1)室内防治葡萄炭疽病化学药剂的筛选:将称好的化学药剂,在超净工作台里放入已经灭菌并冷却到6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摇匀后倒入90 mm的培养皿中,待用。提前活化葡萄炭疽病菌菌株,在真菌培养箱中25℃培养5-7天后,用5 mm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出小菌饼,用接种针挑取菌饼放入已经加好不同药剂的PDA培养基上,每个处理重复五次,25℃暗培养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横纵直径。

 

 

  (2)田间试验地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东经107°4954″,北纬26°332″,海拔755米,葡萄品种为水晶葡萄,采用棚架、不套袋和不避雨的栽培方式。

 

  (3)田间试验方案:试验共11个处理,包括四种化学药剂以及一种微生态制剂,以清水作为对照,试验设计和田间处理方案如表5-2和图5-1所示。为了探求在果实膨大期之后,喷施化学药剂和微生态制剂对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在202167日、617日和76日施药,由于自第二次施药后,当地一直处于阴雨天气,考虑到药效以及生产上的安全间隔期,决定76日为最后一次用药时间。

 

  (4)三都县水晶葡萄炭疽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每个重复随机挑选20穗葡萄,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病害分级情况如下:0级,整穗健康无发病;1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5%以下;3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6%~15%5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16%~25%7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26%~50%9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51%以上。

 

 

  (5)果实生长指标的测定:1) 单穗重:每个重复随机选取6穗葡萄,其中大、中、小穗各两穗,用电子天平称取其重量。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每个重复取约20个果粒,放到脱脂棉纱布上,用手挤出葡萄汁放到小烧杯里待测,用移液枪吸100 μL葡萄汁,滴到数显折光仪上,每个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3) pH值:取待测液30 mL,放到小烧杯中,每个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4) 叶绿素含量:每个重复随机挑选15个叶片,分别测量叶片三个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含量,取平均值作为该叶片的叶绿素含量。5) 叶宽叶长:每个重复随机挑选的20个叶片,分别测量第四节处叶片的最长长度和最长宽度。

 

  (6)数据分析方法:利用Excel 202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化学药剂筛选

 

  由图2、图3、图4和表2可知,17种化学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表2可知80%代森锰锌800倍液、70%丙森锌600倍液、45%咪鲜胺、500 g/L苯甲·丙环唑以及30%福美双对于三种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都达到了95%以上,其中80%代森锰锌800倍液以及70%丙森锌600倍液能够100%抑制三株葡萄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

 

 

  2.2 三都县水晶葡萄炭疽病田间防治

 

  实验室平板对峙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丙森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对葡萄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但代森锰锌和丙森锌均属于保护性杀菌剂,而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是在病害流行前施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考虑到试验地近些年均有炭疽病的发生,且危害严重,所以最终选择三种广谱性杀菌剂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来进行田间试验,相关研究表明氟菌·肟菌酯对葡萄炭疽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王培松等,2021),故选择这四种化学药剂和微生态制剂绿康威来完成田间葡萄炭疽病的防治试验。本人于2021722日分别调查了试验地及其周边15块葡萄园的炭疽病发生情况,试验地周边葡萄炭疽病调查地点统计如表5-5所示。

 

  由表5-4可知,在发病率方面,处理145810能够显著降低葡萄炭疽病的发病率,咪鲜胺与绿康威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氟菌·肟菌酯和咪鲜胺两种化学药剂与绿康威混合施用发病率要低于单独施用,咪鲜胺与绿康威混合施用炭疽病的发病率低于氟环唑、咪鲜胺与绿康威的混合剂,但氟环唑单独处理的效果在众多处理中并不突出。在病情指数方面,除单施微生态制剂绿康威以外,所有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试验地的病情指数,其中处理5病情指数最低。从防治效果来看,除单施绿康威以及苯甲·丙环唑和绿康威的混施剂以外,其余处理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了88%以上,其中氟菌·肟菌酯、咪鲜胺以及绿康威混合施用防效高达96.91%,其次是氟环唑、咪鲜胺和绿康威混施剂以及氟环唑和咪鲜胺的混施剂,防效分别为95.7%95.5%

 

  由表5-6可知,试验地周边地区葡萄炭疽病的发病率一半都在40%以上,而试验地炭疽病的发病率大部分都在20%以下;在病情指数方面,非试验地葡萄园的病情指数都在5%以上,试验地除了处理910以外,所有处理的病情指数均小于4%,这可以进一步说明试验处理能够减少葡萄炭疽病的发生。

 

 

  2.3化 学药剂与微生态制剂对水晶葡萄叶片及果实生长的影响

 

  为了探究不同药剂是否会影响果实和叶片的生长,所以对处理组葡萄单穗重、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叶绿素含量、叶宽和叶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如表5-75-8所示。

 

  由表6可知,处理1与能显著增加果实单穗;处理4811能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处理4能显著提高果实的pH值。

 

  由表7可知,处理组均不能显著增加其叶绿素含量以及叶宽;只有处理46能显著增加叶片的长度。

 

 

  3 小结与讨论

 

  本实验主要针对贵州省三都县水晶葡萄炭疽病的防治展开,前期室内筛选获得了代森锰锌、丙森锌、咪鲜胺、苯甲·丙环唑、福美双这五种化学药剂,它们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都达到了95%以上;选择其中的三种与氟菌·肟菌酯和微生态制剂混施进行田间试验,处理组均对炭疽病具有防效,9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达到了88%以上,其中氟菌·肟菌酯、咪鲜胺与绿康威混合施用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6.7%。氟菌·肟菌酯处理能显著增加葡萄果实的单穗重,咪鲜胺+绿康威、氟环唑+咪鲜胺+绿康威和氟环唑+咪鲜胺能显著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咪鲜胺+绿康威处理能显著增加果实的pH值,处理组均不能显著增加其叶绿素含量以及叶宽,只有咪鲜胺+绿康威和氟环唑处理的叶片长度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 β-微管蛋白基因突变,是芒果和草莓上胶孢炭疽菌产生不同抗性的原因 (Chung et al., 2010),β-微管蛋白基因密码子第200位发生突变导致苯丙氨酸被酪氨酸取代进而使炭疽菌属产生抗药性 (Hwang et al., 2010)14α-脱甲基酶 (CYP51) 基因的过表达或点突变、细胞色素b基因的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等都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后续可以结合病原菌抗药性的机制与病害防控相结合来进行实验。

 

  在生产上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建议按照农药的说明书进行施用,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次数,或者交替使用不同农药以增加某种优良药剂的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