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综合试验站
红地球葡萄是目前国内晚熟葡萄的主栽品种,由于具备品质好、丰产性高、耐贮耐运、不掉粒、货架期长而受到国内和世界各地区广泛种植[1]。陕西省为我国葡萄的主要产区,渭南市是陕西葡萄主产区,截止目前,渭南市葡萄种植面积近52万亩(占到全省85万亩的61.2%),其中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26万亩(占到全省的30.6%,占到全市的50%,年产量28万吨,产值超30亿元),其中仅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就达到20万亩,成为全省红地球葡萄种植的第一县区,葡萄已成为该市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2]。但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虽然不足600毫米,降雨严重不均衡,生长季4-7月需要雨水但却往往干旱,每年8-9月葡萄成熟季节基本不需要雨水,却阴雨连绵,造成葡萄病害发生偏重,裂果、烂果率高,尤其是雨水多的年份[3],造成葡萄病害发生重,裂果、烂果率高,为了解决这个制约葡萄产业发展、影响果农收入的生产难题。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率先引进试验研究推广了葡萄简易避雨栽培技术,同时在周边的富平、蒲城、合阳及大荔等县葡萄主产区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简易避雨栽培是在葡萄架上搭建塑料拱形棚以躲避雨水,避免雨水直接撒在叶片和果实上[4],但有关简易避雨栽培在陕西渭南半干旱地区鲜有报道,本试验通过在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气候条件下进行葡萄简易避雨栽培试验,设计不同棚型结构,对比分析露地栽培和简易避雨栽培的果实品质差异,探索总结出了适宜该地区气候条件下简易避雨栽培的棚型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渭南市及陕西同类地区葡萄栽培特别是晚熟红地球葡萄成熟季节阴雨过多造成的病害发生偏重问题,大幅减少了病害果造成的损失、农药、劳动力的投入,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渭南市年平均气温5.4~13.5℃ ,年均降雨量533~600 mm,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土壤肥沃,适合多种类型葡萄生长,无霜期199~255天,年日照时数2200小时,有机质含量1.0%。
1.2 试验材料
以9年生的红地球葡萄为材料,株行距1.2m×2.8m,整形方式为双臂Y型架整枝。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2019年进行,设2个处理,避雨栽培处理和露地栽培处理,露地栽培除没搭建避雨棚,其他处理和避雨棚处理一致,连续4年观察记录红地球葡萄生长状况、病害发生情况、取得的经济效益。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霜霉病发生率、灰霉病发生率、白腐病发生率、炭疽病发生率、可溶性固形物(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取其平均值)、光照强度(HOBO测定)。
1.5 数据分析
数据经Excel整理后,用Excel软件完成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确定了简易避雨栽培棚型结构及技术参数
棚型结构为拱形棚面、下部留缘口的塑料拱形避雨棚结构。搭建的原则是:全部遮盖葡萄枝叶并能抵抗大风,每行沿行向搭建1个避雨棚。技术参数为:棚面顶高(即支柱地上高度)230~240厘米,两个缘口高度(距地面)180厘米,棚面宽度200~220厘米,棚面拱形高度(弦高)50~60厘米。两个棚膜之间留0.5~1米的通风带。
2.2简易避雨栽培和露栽培地红地球葡萄烂果率及效益的影响
由表1可得出,近4年,每年的秋淋雨造成葡萄烂果率平均达23.6%、亩损失平均达2876元,而避雨栽培烂果率仅为6.4%、平均亩损为1695元;避雨栽培条件下生产的果品质量好,售价高,更耐贮运,与露地葡萄相比,避雨栽培的葡萄,从外观上比较,较少无药渍残留,表皮光洁,从内在品质上比较,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平均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5%-1%。
由图2可知,由于推迟采收20-40天,避雨栽培下的红地球葡萄可平均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0.5-1%,提高了葡萄品质,深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售价高,平均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的红地球葡萄销售高2-4元/kg,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通过贮藏实验调查,贮藏三个月后,避雨栽培葡萄好果率达99%以上,露地栽培好果率67%左右;贮藏四个月以后,避雨栽培葡萄好果率98%以上,露地栽培好果率54%左右。
2.3简易避雨栽培和露栽培地对红地球葡萄不同病害的影响
通过2016~2019年度避雨棚和露地条件下葡萄病情指数年平均统计分析(表2),得出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白腐病,再次为炭疽病。通过计算,避雨栽培条件下比露地栽培霜霉病的发病率降低91.4%,炭疽病的发病率降低70.2%,白腐病的发病率降低78.1%,灰霉病的发病率降低43.5%。
通过2016~2019年度简易避雨棚和露地条件下葡萄园喷药费用对比分析(表3),简易避雨棚大幅减少喷药次数和用药量,平均节省打药次数和用药量60—75%,节省了农药及人工投入,且部分农事操作不受天气影响,延长了工作时间。
2.4 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对红地球葡萄光照强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生长前期:5月-6月避雨栽培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露地,前期尤其明显;7月-8月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光照强度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光照强度差别也不大。由此可知,避雨栽培虽能有效降低葡萄叶、果染病率,但对光照强度稍有影响。
2.5 简易避雨栽培和露栽培地红地球葡萄销售价格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红地球葡萄于1987年开始引入我国[5-6],,陕西渭南市于1998年开始引进种植,其作为渭南农业的主导产业发展迅猛,截止到目前,仅渭南市临渭区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虽然红地球葡萄丰产性好,货架期长,但抗病能力差,尤其是易感霜霉病,据统计,仅2014、2015两年因阴雨天气(2014年全年降雨量为588mm,仅9月份降雨量达201mm),造成渭南市的露地葡萄烂果损失近15亿元(渭南市80%为晚熟红地球葡萄),阴雨对这一区域葡萄的生长及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制约了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研究表明葡萄简易避雨栽培能显著降低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发生率[7,8],尤其是对葡萄霜霉病预防效果非常显著,通过连续4年调查统计,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霜霉病的发病率降低91.4%,其它几种病害发病率也显著降低。这主要是避雨栽培降低了树体、果实及田间湿度,周围环境不适宜病原菌生长,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发生,而霜霉病等病害在潮湿条件下容易发生,尤其是降雨后,环境湿度大,如不及时防控,特别容易爆发,葡萄避雨栽培通过形成微环境,降低了葡萄病害的发生[9]。同时葡萄简易避雨栽培通过延迟采摘20-40天,增加了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10],也避免了红地球葡萄集中上市,加上避雨栽培大幅减少了打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了投入成本,而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深受各地客商和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售价高,显著的提高了葡萄的经济效益,但避雨栽培下的光照强度稍有降低,建议果农最好适当延迟盖膜,并1-2年及时换膜,同时严格控制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打开光路,适当疏穗、疏粒,合理负载,加强果园的肥水管理,尤其是叶面多喷施磷、钾肥,促进着色,提高果实品质,达到稳产、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