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综合试验站
刘晓 陈建
葡萄白粉病是避雨栽培模式下葡萄大棚内最重要的真菌类病害,也是四川、重庆葡萄主产区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病害。在西昌克瑞森葡萄产区,它的危害尤其严重,农户们每年因它喷药次数最多,所花费的代价也最大,并且往往还控制不住。秋天葡萄采摘季,农户们经常发现其危害葡萄小穗梗,一旦发现穗梗发病,克瑞森葡萄就会失去其贮藏价值,销售价格将由此大打折扣,亩产值平均损失都会在30%以上,因此,农户们谈病色变,都害怕自己的葡萄园发生白粉病危害。
葡萄白粉病有如下几个特点:1、它是活体寄生病害,也就是说它不能离开葡萄枝叶、果实、芽苞等活体器官,离开活体器官它将会死亡;2、它害怕淋雨和光照,遇到游离水其分生孢子将吸水而涨暴死亡,光照下孢子也容易被杀死,因此露地栽培的葡萄园一般没有白粉病的发生和危害;3、它能够在2℃的环境下危害葡萄果实,但最适宜的温度为25±2℃;能够在相对湿度39-98%的环境下繁殖和传播,但最适宜其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为84%;4、白粉病菌一般在芽苞内越冬,早春最早开始感染白粉病的新梢一般都靠近新梢基部。
针对葡萄白粉病发生危害的规律,以及西昌等地葡萄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综合防控葡萄白粉病的建议:
1、利用冬季修剪机会,剪除清理白粉病感病器官。冬季修剪时,仔细检查感病枝条,并彻底清理剪除,以减少春季萌芽期白粉病感染源。冬剪时,对成熟度不够、枝条皮部有黑色或褐色羽毛状斑块的枝条彻底清理干净,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感染源,使第二年早春防控白粉病相对容易。
2、绒毛球期,要仔细喷洒石硫合剂,对越冬菌丝体进行认真的消杀。萌芽开始之前,芽苞鳞片会自动脱落,芽体膨大显示为绒毛球状,这个时候是清除越冬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喷施高浓度的石硫合剂1-2次,可以有效杀灭越冬的白粉病菌丝体,减少感染源的出现。
3、新梢萌发以后至开花前,这个时候可以连续喷施太抗等(哈茨木霉+几丁聚糖)3-5次,让益生菌占位新梢,抑制白粉病的传播危害。哈茨木霉有抑制白粉病的作用,而几丁聚糖有促进伤口愈合的生理活性,同时,西昌地区可以尽量推迟覆盖棚膜,早春的雨水和阳光对白粉病的发生极其不利,这也是当地农户防控白粉病的一个好经验。
4、花后幼果膨大至转色期,这是每年白粉病高发期,需要喷施翠泽、翠贝、世高等进行保护。花前至转色期,葡萄园新梢基本伸展到位,而田间又正是大肥大水供应管理期,相对阴暗、潮湿的环境最容易诱发白粉病上果、上叶危害,因此需要连续喷施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对白粉病进行预防,不能留“空窗期”。
5、转色期开始以后,要尽快促使新梢枝干、叶片和穗梗的成熟老化,并使用生物农药协助预防白粉病危害穗梗。转色期开始以后,要停止施用氮肥,改用磷酸二氢钾等喷施,促进枝干、穗梗尽快木质化,这样可以有效抑制白粉病危害穗梗。这个阶段葡萄果皮表面不会出现白粉病危害症状,因为转色后糖度已经上来了,白粉病的侵染受到抑制,但是,一些农户不知道穗梗上糖度低,白粉病照样可以危害,因此秋季果实成熟期往往出现大量葡萄小穗梗被白粉病侵染的情况,最后导致损失十分严重。促进穗梗等木质化过程中,可以继续喷施哈茨木霉等占位菌协助抑制白粉病感染。
6、采果以后,可以全园喷施0.2-0.3%的石硫合剂保护秋季叶片免受白粉病危害。采果以后,就不存在硫制剂对果皮的污染、伤害问题了,此时气温相对较高,枝条、叶片等也相对老化,石硫合剂对白粉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7、针对白粉病喜欢潮湿、阴暗的果园环境,西昌等产区需要认真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栽培上尽量改变传统的“V型架”,采用“飞鸟架”、“平棚架”等高光效、省力化栽培架型,使得园区通风透光良好,营造出不利于白粉病传播危害的生态环境;此外,需要适度控制产量,提高品质,西昌产区克瑞森葡萄穗大穗紧,导致药剂很不容易喷施到穗梗上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感病风险,这实际上也是当地白粉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8、针对白粉病传播快、危害重的特点,在主产区乡镇需要积极推广“统防统治”。目前,西昌当地一些乡镇95%以上的土地都种植了葡萄,如大兴、川兴、西乡等,这些乡镇葡萄园鳞次栉比,连片布局,白粉病非常容易爆发性传播危害,而且总是此起彼伏,农户之间相互传染、危害,这可以从一些葡萄园的起始点都在边缘区块起始发生得到证实,因此,各村镇应该组织起来,对白粉病开展统防统治,并相互进行监督检查,这样每年的防控效果就会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