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19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引起葡萄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方法 [2021/10/25 11:24:34] 来源: 作者:Admin

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黄晓庆 王忠跃

 

  1.样品信息及鉴定方法

 

  1.1 病样采集时间及地点

 

  202189日采集中国阳光玫瑰联盟(安徽基地)

 

  1.2 病样发病的症状

 

  在葡萄叶片上出现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如下图1

 

 

 

  1.3 病原的分离培养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在超净工作台中选取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样用解剖刀切取病样的病健交界处病组织,将其浸泡于75%酒精中30~60 s进行表面消毒,用灭菌水冲洗3遍以去除组织块表面残留的酒精,然后剪成0.5 cm×0.5 cm组织块,平铺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平板上,最后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培养3-5 d获得病原菌,并对其病原菌菌落形态进行观察。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将培养好的新鲜病原菌在超净工作台中用解剖刀轻轻刮取病原菌的菌丝2 mL的离心管中,加入玻璃珠、石英砂及相关试剂在研磨仪中充分研磨,然后利用OMEGAFungal DNA Kit 200试剂盒按照说明提取DNA,选择引物ITSITS1/ITS4)对病原菌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将目的片段送至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2 鉴定结果

 

  2.1 病原菌菌落形态特征

 

  由图2-1可见,25℃下,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初期为白色,后期转淡粉色至褐色,气生菌丝体稀疏至茂密,绒毛状,灰白色至灰褐色或黑色,菌核有或无;后期会产生分生孢子团,孢子团橙色,奶油状,鉴定为炭疽菌。

 

  由图2-2可见,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菌落灰色,气生菌丝繁茂浓密,绒状后期变为灰褐色,鉴定为链格孢菌。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将测得的序列在NCBI网站(www.ncbi.nlm.nih.gov/blast)进行Blast同源性搜索,与GeneBank中已经报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比对结果为本次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Alternaria tenuissima/Alternaria alternata/Fungal sp,支持形态学的鉴定结果。

 

  3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 清除越冬菌源

 

  搞好田间卫生是基础,秋末至第二年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留在植株上的副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清除地面上的病残体,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生长季节葡萄炭疽病发生后,摘除病果穗或病果粒,防止病原菌传播到无病果粒上。

 

  ② 加强田间管理

 

  生长期及时绑蔓和摘除副梢,精心整理棚架,使架势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合理施肥,秋冬季施足有机肥,生长季节多施磷钾肥,保持植株旺盛生长,增强抵抗力。

 

  ③ 果实套袋

 

  对一些高度敏感的品种或发病严重的地区,可进行果穗套袋处理,以避免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侵染果实,从而有效的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发生。

 

  (2) 化学防治

 

  葡萄炭疽病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应提早喷药保护,重点做好花前花后的防治,注意套袋前的处理,转色期和成熟期的保护。

 

  ①发病前和发病初期,重点抓住发芽后到花序分离,开花前、开花后几个关键时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生产上所施用有效药剂有:42% 代森锰锌悬浮剂、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 吡唑醚菌酯乳油等。

 

  ②葡萄幼果期和膨大期 使用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幼果安全,不会抑制葡萄生长,影响果粉,还可有效防治炭疽病。

 

  ③套袋葡萄,在套袋前用25%抑霉唑乳油处理果穗,能够很好的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并对污染果面的一些杂菌有较好的防效。葡萄转色期和使用50%保倍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2%代森锰锌悬浮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控葡萄炭疽病,但应根据采收期决定使用的剂量和次数,以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