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4573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几种生物菌剂防治葡萄白粉病的药效初报 [2021/9/23 13:42:09] 来源: 作者:Admin

天津综合试验站

王玉倩 黄建全 张鹤  

 

  葡萄白粉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是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其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寄主表面,可以侵染叶片、果实、枝蔓等所有绿色部位,但幼嫩组织较易感病。近年来,随着设施葡萄栽培的大面积应用,该病发生日趋严重,导致明显减产和品质降低,甚至绝收。因此,有效控制该病害是确保葡萄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化学防治是控制葡萄白粉病的主要措施,对于该病的化学防治世界各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杀菌剂的开发利用方面,使用含硫制剂或硫磺熏蒸可有效预防白粉病,但发病严重时效果不佳。随着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病原菌对部分药剂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伴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生物菌剂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防治该病逐渐引起重视,但市场上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很难保证防治效果和食品安全。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索几种生物菌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生产防治葡萄白粉病施用的绿色、安全、高效药剂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供试葡萄是欧亚种葡萄‘红宝石无核’,该品种在设施栽培中,白粉病发生严重,尤其是在转色及成熟期。

 

  试验在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设施智能玻璃温室中进行。试验于2020629日进行首次叶片和果穗喷雾处理(白粉病发病初期),每个处理2 L溶液,7 d 1 次,连喷3次,3次重复。每个处理随机调查25个果穗和叶片,分别于药前查发病基数,喷药后7 d调查药效,并计算药效。试验数据用 Excel 软件统计分析。

 

  1.2 供试药剂及浓度

 

  处理Ⅰ:50%醚菌酯颗粒剂,1000倍。

 

  处理Ⅱ:3%多抗霉素,1000倍。

 

  处理Ⅲ:50亿贝莱斯芽胞杆菌1501液体菌悬剂,100倍。

 

  处理Ⅳ:市售100亿芽胞杆菌液体菌剂1100倍。

 

  处理Ⅴ:市售1000亿芽胞杆菌液体菌剂2200倍。

 

  处理Ⅵ:清水对照。

 

  1.3 参考标准                                        

 

  1.3.1叶片调查分级标准:按照文献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叶片病斑(白粉分布)面积占全叶面积百分率分为7级: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10%20%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0%35%

 

  4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35%5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70%

 

  6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70%以上。

 

  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各级叶片数×各级代表值)/(总叶片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3.2 果实调查分级标准:按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葡萄果实白粉病以发病果粒率表示各处理的发病情况,结果计算公式:

 

  发病果粒率=发病粒数/调查总果粒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果率一处理区病果率)/对照区病果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菌剂的防效分析

 

  2.1.1 叶片防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葡萄叶片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处理Ⅲ的效果较为突出,三次用药后的病情指数依次为26.5317.687.31,防效依次为31.52%50.43%56.86%。处理Ⅱ的防效次之,防效依次为25.13%32.19%42.78%。处理Ⅰ、处理Ⅳ和处理Ⅴ的防效相似,依次为39.97%41.66%37.97%

 

 

  2.1.2 果穗防效分析

 

  由表2得出,不同处理对葡萄果穗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也不同,不同处理药剂第1次用药后的防效分别为33.42%45.34%47.12%37.63%32.29%,三次用药后防效分别达到74.29%83.52%90.94%82.29%73.85%,效果极其明显。

 

 

  2.2 田间直观效果

 

  2.2.1 叶片发病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葡萄施药前,白粉病发病较重,病情指数在30.2236.21之间,第1次施药后,白粉病都有不同程度减轻(除了对照外),病情指数在24.4930.24之间,三次用药后病情指数降至7.3115.66之间,效果明显,5种药剂对叶片上的白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2.2 果穗发病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施药前葡萄白粉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穗危害,三次施药后除了对照外,各处理果穗上的白粉病都明显消退,在果穗上的防治效果明显。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葡萄白粉病已成为设施栽培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葡萄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筛选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防治对葡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研究表明,芽胞杆菌1501(处理Ⅲ)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最为明显,田间防效最好,其中叶片防效达到56.86%,果穗防效高达90.94%,而且生物菌剂绿色环保,可以用于生产实践,以生物农药替代部分化学药剂既环保又安全有效,建议可作为防治葡萄白粉病的首选药。

 

  农药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无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但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仅有少部分作用于农作物,大部分留存在了周围环境中,因此农药为我们带来较高受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近年来,人们对于农药的富集机制和降解转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来分解转化农药,是农药降解的有效途径。这使得生物农药代替化学药剂的意义更加迫切和深远。基于此本试验设计了几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白粉病的药效初探,为正确选择和减量化学药剂找到具体、有效的途径,为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本试验中,使用的4种不同生物菌剂在进行葡萄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时,未发现葡萄叶片有黄化、畸形、萎蔫、褪绿、落叶等症状,可以证明在此次田间药效中,使用药剂和剂量对葡萄树生长发育无影响,无药害产生。试验证明生物菌剂防治效果好,且对环境友好,可推广使用,尤其针对易感白粉病的葡萄品种,在任何时期都可以使用,既践行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又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

 

  另外,在田间施药防治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天气,确保施药时天气状况良好,否则会降低药效,施药间隔期和施药次数也应视病害发生状况而定。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在使用治疗性药剂时也要注意轮换用药,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时防止病菌产生变异。配合相应的合理施肥灌水技术,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植株抗逆性,使其长势健壮,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具有辅助作用,取得较理想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