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品种改良岗位
摘要:葡萄冬季越冬是制约葡萄在中国北方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品种在黄土高原地区抗寒性,为葡萄越冬防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用芽段恢复生长法,利用5个酿酒葡萄发育良好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对芽段在0℃的对照及-10℃、-15℃、-20℃、-25℃、-30℃低温胁迫后,测定芽段愈伤组织生成率、萌芽率、芽段萌发芽长、芽段生根率、芽段平均根长,进行抗寒性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个酿酒葡萄在低温胁迫低于-15℃后,萌芽率出现大幅度降低;品种品丽珠芽段萌发芽长在胁迫温度高于-15℃时平均芽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威代尔葡萄在胁迫温度为-20℃时,愈伤组织生成率、萌芽率、生根率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表现较高的抗寒性。研究结果可作为酿酒葡萄品种冻害的温度参考指标,对环境冻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酿酒葡萄抗寒性育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酿酒葡萄;低温胁迫;恢复生长;芽段
葡萄冻害是限制葡萄在北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北方冬季严寒,葡萄需要埋土越冬,在开春出土后又容易受到晚霜的冻害,晚霜的冻害会导致当年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使多年生枝条受冻,需要多年才能恢复。研究酿酒葡萄抗寒性,比较不同品种抗寒性差异,为地方引提供依据,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损失。石游等通过一年生苹果枝条不同低温处理后恢复生长能力来反映苹果矮化砧抗寒性;李嘉诚等以平欧杂种榛的1年生休眠枝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的低温处理,评价了14个平欧杂种榛抗寒性。马小河等对6个酿酒抗寒性研究发现低温胁迫后芽段萌芽率差异显著。陈任伟等利用差热分析技术发现不同品种间的抗寒能力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品种根系、枝条抗寒能力趋势表现一致。Zhao Ying等通过对一年生枝条芽的低温胁迫后,对芽进行染色,观察染色指数反映受冻害指数,表明一年生芽模拟冻害对休眠期葡萄抗寒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研究以在黄土高原地区5个主栽酿酒品种一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不同低温胁迫后以单芽扦插在电热沙床上,调查芽段萌芽和生根情况,比较品种间抗寒性,为地方引种栽培和葡萄越冬埋土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抗寒品种选育工作提供材料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栽培在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酿酒葡萄营养系选种圃,供试品种为威代尔、赤霞珠、品丽珠、美乐、西拉,栽培密度为0.8×2.5 m,修剪方式为‘厂’字型,常规栽培管理。在2019年10月30日,每个品种随机选取10棵树,采集粗度一直、充分成熟的1年生枝条若干,放置在果窖中备用。
1.2 试验方法
将供试1年生的枝条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每隔1节剪成一段,每个品种3份,每份30段,分别用塑料布包好,放入高低温交变冰柜中进行处理,试验设置6个处理0℃(CK)、-10℃、-15℃、-20℃、-25℃、-30℃,以5℃/h降温速度降温至目的温度后持续12h,之后逐步回温至0℃,取出后在0℃下放置8h,室温下水中浸泡24小时后扦插。将铺电热线的扦插沙床浇透水,每个处理枝条扦插3个位置,建小拱棚,以保证棚内温度在25℃以上,电热线温度为25℃。每天观察枝条动态,40天后记录扦插芽段愈伤组织生成率(%)、萌芽率(%)、芽段萌发平均芽长(cm)、生根率(%)和芽段平均根长(cm)[7]。
愈伤组织生成率( %)=( 生成愈伤组织芽段/调查芽段数)*100%
萌芽率( %)=( 萌发芽段数/调查芽段数)*100%
萌芽率=萌发芽段芽长和/萌发芽段数
生根率( %)=( 生根芽段数/调查芽段数)*100%
芽段平均根长=萌发芽段根长和/生根芽段根数和
1.3 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利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及图的制作,利用SAS 9.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 低温胁迫后芽段愈伤组织生成率
如图1所示不同低温处理后愈伤组织生成率,在0℃对照下5个酿酒品种愈伤组织生成率jun在9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在-10℃低温处理12 h后,5个品种间生成愈伤组织率差异不显著,在-15℃低温胁迫后,5个品种出现了差异,威代尔葡萄愈伤组织生成率为98%,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在低温胁迫-20℃后,赤霞珠和品丽珠愈伤组织生成率分别为85%、84%,均显著低于威代尔(P<0.05),但显著高于美乐和西拉(P<0.05)。在低温胁迫-25℃和-30℃后,赤霞珠、品丽珠、美乐、西拉的愈伤组织生成率都低于10%,且均显著低于威代尔(P<0.05)。
2.2 低温胁迫后芽段平均萌芽率
枝条扦插后会从芽眼处萌发出枝条,由图2芽段低温胁迫后萌芽率可以看出,在低温胁迫-10℃和-15℃处理后,枝条萌芽率均在92%以上,且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当低温胁迫为-20℃时,5个品种萌芽率均出现急促下降,但威代尔萌芽率为26%,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在低温胁迫-25℃时,威代尔萌芽率为17%,其他4个品种萌芽率为0,当低温胁迫为-30℃时,5个品种萌芽率均为0。
2.3 低温胁迫后芽段萌发芽长
枝条扦插后,芽眼萌芽速度由品种特性决定,如图3所示,不同低温胁迫下芽段平均芽长可以看出,在低温胁迫-15℃之前,美乐芽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在低温胁迫-20℃时,美乐萌芽率为0,威代尔和西拉芽长分别为2.00 cm、2.10cm,显著高于品丽珠和赤霞珠(P<0.05);在低温胁迫-25℃时,威代尔芽长为1.8 cm,其他4个品种萌芽率为0。
2.4 低温胁迫后芽段生根率
芽段扦插后会在基部萌发生根,在低温胁迫高于-15℃时,5个品种芽段萌芽率均在88%以上,在-20℃低温胁迫后,赤霞珠和品丽珠生根率分别为85%、84%,显著高于美乐和西拉(P<0.05);在低温胁迫高于-25℃时,威代尔生根率均在93%以上,在低温胁迫-30℃时,威代尔芽段生根率为21%,其他品种芽段生根率为0。
2.5 低温胁迫后芽段平均根长
酿酒葡萄酒一年生枝条低温胁迫后在电热苗床上扦插生根长度如图5,在对照温度下,威代尔平均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在低温胁迫-10℃、-15℃、-20℃时,5个品种间平均根长差异不显著;在低温胁迫-25℃时,威代尔平均根长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在低温胁迫-30℃时,威代平均根长为1.04 cm,其他4个品种生根率为0。
3 讨论与结论
恢复生长法是鉴定植物抗寒性的方法,将果树离体枝条进行人工模拟自然降温后统计萌芽生根状况,从而进行抗寒性大小评价,能够有效评价不同葡萄抗寒性。王旭等对4个酿酒葡萄引种后测定枝条萌芽率来反映品种抗寒性。马小河等[4]对酿酒葡萄抗寒性研究表明,未经低温胁迫的芽段萌芽率在90%以上,在-15℃低温胁迫处理后,芽段萌芽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与本研究中5个酿酒葡萄在-15℃低温胁迫后萌芽率快速下降的结论一致。李桂荣等对山葡萄、酿酒葡萄、鲜食葡萄利用恢复生长法测定其生根率,表明酿酒葡萄北醇在-20℃低温胁迫后,芽段生根出现下降,这与本研究中5个酿酒葡萄在-20℃低温胁迫后生根率快速下降结论一致。杨豫等通过分析可溶性蛋白、电导率等生理抗寒响应指标,分析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表明酿酒葡萄抗寒性威代尔>赤霞珠>美乐>西拉,这与本研究中利用恢复生长法研究抗寒性得出5个酿酒葡萄中威代尔抗寒性最强,美乐、西拉较弱的结论一致。陈仁伟等对4个酿酒葡萄品种不同部位抗寒性综合评价表明,不同葡萄品种间的抗寒能力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品种根系、枝条抗寒能力趋势表现较为一致。本研究中5个酿酒葡萄在低温胁迫后,不同组织部位差异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北冰红抗寒性最强,美乐、西拉抗寒性较弱。不同葡萄砧木品种在枝条的失水速率、电解质渗出率、萌芽率等抗寒性指标差异显著,嫁接在不同砧木上的赤霞珠与自根扦插繁殖的赤霞珠一年生枝条抗寒性不同,砧木和接穗对低温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葡萄的抗寒性与品种、嫁接砧木、栽培环境等因素相关,本研究中5个酿酒品种均栽培于相同环境。崔方利用恢复生长法对黑龙江主栽鲜食葡萄进行研究发现,4个鲜食品种在-10℃~-15℃之间低温胁迫后均没能萌发,而本研究中5个酿酒葡萄品种在-15℃低温胁迫后萌芽率均在92%以上,这可能是酿酒葡萄品种和鲜食品种间的差异。范高韬等对玫瑰香葡萄冷胁迫相关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鉴定了一个抗寒候选基因VvCOR27,VvCOR27参与了植株对冷胁迫的应答并作为正调控因子增强了植株对冷胁迫的耐受能力,不同品种抗寒性不同可能与VvCOR27基因表达量不同相关。
葡萄抗寒性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除了与遗传相关外,还与栽培环境、植株长势、枝条成熟度等因素相关,本研究中5个酿酒葡萄均采自同一栽培地,枝条选取一致,萌芽率、生根率等抗寒指标反映品种抗寒性规律与前人研究一致,酿酒葡萄芽段扦插后在低温低于-15℃会出现冻害现象,威代尔葡萄相对抗寒性较强,在低于-15℃时仍保持较高的生根率。在黄土高原地区,冬季极端低温低于-15℃地区葡萄越冬需要埋土,在部分地区极端低温略低于-15摄氏度且持续时间不长可以引种抗寒性较强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