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综合试验站
当前,我国葡萄的主产区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夏秋季的雨热同季现象明显,葡萄病害和树势难以控制,严重影响了果实品质、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种植效益,制约了我国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避雨栽培是介于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之间的一种集约化栽培方式,可有效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植株,降低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管理方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缓自然降雨对葡萄树体和果实的不利影响,在葡萄生产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试验以鲜食葡萄品种‘瑞都红玉’为试材,研究避雨栽培对生长季后期的葡萄叶片形态、叶片功能、果实品质和一年生枝贮藏养分的影响,分析避雨栽培条件下葡萄的生态特性,以期为我国北方建立节本、高效的葡萄避雨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1 避雨栽培对葡萄叶片功能的影响
1.1 对有效叶面积的影响
避雨栽培条件下,鲜食品种’瑞都红玉’的成熟主梢叶、成熟一级副梢叶和嫩绿二级副梢叶面积均高于露地栽培,其中V形架下的嫩绿二级副梢叶面积差异显著,单个新梢叶面积合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条件下,成熟主梢叶面积占新梢总面积的55 ~ 59%,高于露地条件下的67% ~ 72%;成熟一级副梢叶占28 ~ 34%,低于露地条件下17% ~ 27%;嫩绿二级副梢叶占11 ~ 13%,但露地条件下此部分叶片占比受架式影响差别较大。这主要是由于避雨栽培条件下,主梢叶片虽已老化,但是叶片形态完整,功能基本完好,同化的光合产物可满足树体各级结构的需要,促进了副梢叶片的生长。而在露地条件下,主梢叶片老化的同时还受到病害侵扰,光合作用进程受阻,导致同化产物不足以支撑副梢的生长。从整个植株水平和群体水平看,避雨栽培下的单株叶面积是露地的1.6 ~ 1.8倍,叶面积指数也显著高于露地。
1.2 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瑞都红玉’在秋后有叶片早衰的现象,因此光合作用减弱,净光合速率处于较低水平,V形架下嫩绿二级副梢叶的光合作用系列指标和WUE均表现为避雨栽培显著高于露地;T形架下表现为避雨栽培显著高于露地的指标有:成熟主梢叶的Gs、Ts和Ci、成熟一级副梢叶的Pn、Gs和WUE和嫩绿二级副梢叶的Gs。避雨栽培对Tr和Ci这2个指标的影响较小,多数情况无显著差异。
2 避雨栽培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在避雨栽培条件下的果穗重均大于露地栽培,各处理的单粒重未表现出规律性结果。避雨栽培条件下的病果率显著低于露地,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差异,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露地栽培,固酸比虽高于露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避雨栽培条件下的叶片叶绿素和光合指标高于露地栽培。从植株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看,在生长季后期,避雨栽培条件下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说明避雨栽培极大地保护了叶片形态、维护了叶片功能,综合叶片光合指标等结果,可发现避雨栽培显著提高了群体的光合水平。露地栽培的葡萄,虽然没有薄膜削弱光合有效辐射,但是其叶片也失去了保护伞,无法隔绝雨水的冲刷、增加了病害的发生率,破坏了叶片的形态和功能,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3种类型叶片的比较,发现成熟主梢叶和成熟一级副梢叶的叶绿素含量处于同一水平,均显著高于嫩绿二级副梢叶,‘瑞都红玉’的成熟一级副梢叶的Pn和WUE均高于成熟主梢叶,说明到了生长季后期,随着主梢叶的衰老,成熟一级副梢叶开始成为同化光合产物的‘主力军’,特别是‘瑞都红玉’,其主梢叶片从8月底9月初开始衰老,因此更需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成熟副梢叶片,促进树体养分积累,为翌年再生产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
综上,避雨栽培显著提高了葡萄有效叶面积和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有利于维持葡萄生长后期树体高水平光合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