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综合试验站
雷 龑 刘鑫铭 陈 婷 王建超 蔡盛华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是中国南方葡萄栽培的重要生产区之一。自1984年引种‘巨峰’葡萄以来,福建省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省9个地(市)均有葡萄栽培,其中宁德市、南平市为福建省鲜食葡萄种植主要区域,对福建省葡萄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对福建省主要的葡萄产区进行果实病害调查,以全面了解全省葡萄果实病害情况,并为今后的防治重点给出参考性意见。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与品种
本次葡萄果实病害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中旬,此时福建省各地‘巨峰’葡萄、‘夏黑’葡萄已进入成熟期。于福建省南平市、福州市、宁德市进行葡萄果实病害调查,调查地点、品种及栽培模式见表1。调查病害种类为:葡萄酸腐病、黑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及葡萄白腐病。
1.2 田间病害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9年7月。对每个调查点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每点随机选取20穗葡萄,共100穗,调查葡萄果实发病情况,计算不同果实病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发病率、病情指数分级统计方法如下:
0级,无病斑;1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5%以下;3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6%~15%;5级, 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16%~25%;7级, 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26%~50%;9级,病果面积占整个果穗面积的5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省鲜食葡萄果实病害调查结果
2019年7月17日至2019年7月20日,调查福建省各产区‘巨峰’葡萄、‘夏黑’葡萄成熟期果实病害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果实病害在各产区危害程度差异。葡萄酸腐病、黑霉病、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及葡萄白腐病危害程度见表2~ 6。
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巨峰’葡萄及‘夏黑’葡萄果实病害主要有葡萄酸腐病、黑霉病、炭疽病、灰霉病及白腐病,其中酸腐病发病最为严重,其次为黑霉病。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及福安市象环村‘巨峰’葡萄上酸腐病危害程度最严重,发病率分别为39.0%、22.5%。对于不同品种,酸腐病在‘巨峰’葡萄上危害程度明显高于‘夏黑’葡萄。除建瓯市南雅镇未发现黑霉病明显危害,其他产区均受黑霉病不同程度危害。在‘巨峰’葡萄上黑霉病发病率最高为30.0%,最低为3.5%。在‘夏黑’葡萄上发病率最高为11.0%,最低为8.0%。针对炭疽病而言,南平市3处调查点炭疽病仅零星发生,而在福州市寿山乡‘夏黑’葡萄、福安市象环村‘巨峰’葡萄上炭疽病危害略重,发病率分别为16.0%、8.0%。福建省各产区灰霉病危害程度较轻,发病率最高为2.0%。白腐病在福州市寿山乡前洋村‘夏黑’葡萄上发病率高达46.2%,其他产区白腐病发病率均未超过2.0%。
以上结果表明,各产区果实病害中酸腐病、黑霉病危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炭疽病,而灰霉病、白腐病均有发生但危害较轻。几种主要病害危害程度因产区与品种差异而有所不同。
调查发现建瓯市南雅镇‘巨峰’葡萄栽培过程中采用了避雨、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下发病情况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见表7。
由调查结果可得,建瓯市南雅镇‘巨峰’葡萄上主要果实病害为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其中炭疽病发病最为严重。两种栽培模式对比发现,露地栽培模式下‘巨峰’葡萄炭疽病危害极为严重,发病率高达94.0%、病情指数高达41.1。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模式能有效地降低炭疽病危害程度,并一定程度上减少灰霉病、白腐病的危害。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19年葡萄成熟期主要的果实病害有酸腐病、黑霉病、炭疽病、灰霉病以及白腐病。其中酸腐病、黑霉病危害最为严重,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危害则相对较轻。建议福建省各产区在今后葡萄果实病害防治工作中,应对酸腐病,黑霉病的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就不同栽培模式对果实病害影响而言,与露地栽培模式相比,避雨栽培模式能更好的减少果实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