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体病害防控岗位
咯菌腈是一种新型的非内吸性的苯基吡咯类杀菌剂,通用名为fludioxonil,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多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特别是用于防治灰霉病的效果尤为显著,由于其用量少、持效期长、安全高效低毒等特点被美国环保局评为零风险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理化性质
咯菌腈,是一种结晶状的固体,无色,无味; 化学名称为4-(2,2-二氟-1,3-苯并间二氧-4-基)吡咯-3-腈;分子式:C12H6N202F2,分子量248.18,相对密度达到1.54g/mL;室温下的蒸汽压为3.9×10-7Pa(20℃);不同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很大,丙酮、乙醇、正辛烷、甲苯和正己烷的溶解度分别依次为190、44、20、2.7和0.0078g/L。在70℃,pH 5-9时部分水解。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2、生物活性
咯菌腈作为种子处理剂时主要防治种传和土传病菌如镰孢菌属、壳二孢属、曲霉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丝核菌属及青霉菌属引起的病害;作为叶面喷雾杀菌剂可防治小麦网腥黑穗病、褐斑病等,对灰霉病有特效。
3、登记情况
咯菌腈主要作为种子处理剂登记用于防治土传和种传真菌病害,2009年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观赏菊花灰霉病,2018年登记用于防治葡萄和番茄灰霉病。
4、作用机理
研究显示,咯菌腈可以通过抑制分生孢子芽管的伸长,阻止菌丝体的形成和入侵植株,从而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咯菌腈属于非内吸性的杀菌剂,可被植物少量吸收,但不能在植株体内运输,不过其性质稳定,能在施药部位长期存在,因此保护作用优异。
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小组(FRAC)认为咯菌腈的作用机理是影响渗透压调节信号相关的组氨酸激酶的活性,即咯菌腈主要作用于组氨酸激酶(HOG)信号途径,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咯菌腈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其他已知的杀菌剂较少存在交互抗性。
5、抗性机制
目前有关咯菌腈药剂的抗性报道相对较少,在国外部分地区有低抗和中抗的报道,近年来我国陆续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检测到了田间高抗菌株,深入研究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在田间科学合理使用该药剂变得尤为迫切。
有研究发现灰葡萄孢菌的咯菌腈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渗透压敏感性增强,对其渗透压相关基因分析发现,咯菌腈靶标基因BOS-1的突变是导致抗性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基因突变的位置和方式与灰霉菌株对咯菌腈的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相关性,并且抗性突变体的突变位点大多位于BOS-1的N端区域的HAMP区域。
6、咯菌腈对葡萄灰霉病的应用效果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盛花期及花后10天花穗喷施两次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在85%左右,且对坐果基本无影响,对葡萄安全,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施药方式。2018-2020年连续在山西、河北等地进行了花期喷施咯菌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大面积应用示范,有效的控制了葡萄灰霉病。
咯菌腈是一种保护剂,因此田间使用时,要侧重在发病前预防性使用。另外,要考虑与其它作用机制的内吸性杀菌剂轮换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