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体病害防控岗位
近几年,葡萄灰霉病发生严重,引起烂果,病穗率达到30%以上,甚至绝产,葡萄花期用药是否影响坐果目前存在不同观点,但无科学数据。为此采用花期喷施杀菌剂的方法,以明确花期用药对果实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及花期用药对坐果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文义农庄”葡萄园
1.2 供试药剂及用量
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1500倍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提供;1875倍1×106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捷克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5000倍
1.3 供试品种
京香玉
1.4 试验方法
供试药剂和对照处理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重复4次,20个小区,每小区10株,用水量1500升/公顷。在葡萄盛花期第1次施药(2015年6月3日),花后10天第2次施药(2015年6月13日),共用药两次。均匀喷洒于花穗上。用药24小时后观察观察药剂对葡萄的影响,调查药害发生情况。观察药剂对坐果率的影响,在采收期(此时灰霉病发生高峰期)调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记录病穗率和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对产量进行测定以评价供试药剂是否有药害及增产作用。
1.5 药效计算公式
果穗发病率(%)=(发病果穗数/果穗总数)×100果粒发病率(%)=(发病果粒数/果粒总数)×100防治效果(%)= {(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100数据通过DPS软件利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供试药剂花期施药对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及对产量的影响见表1,8月5日调查结果显示,花期(盛花期施药及其后10天施药)喷施4种药剂的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灰霉病的病果率,8月14日调查发现,除325g/L苯甲.嘧菌酯SC外,其余3种药剂与对照相比病果率均显著降低。从两次调查结果来看,50%咯菌腈WP花期喷施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两次防效(以病果率计算)分别为88.65%和88.92%,其次是生物制剂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两次防效(以病果率计算)分别为75.84%和70.44%,250 g/L吡唑醚菌酯EC2000倍对灰霉病的防效为52.13b和49.19b;325 g/L苯甲•嘧菌酯SC的防效最低,均在30%以下。
另外从结果可以看出,除325g/L苯甲.嘧菌酯SC与对照相比,产量未有明显增加外,其余三种药剂与对照相比可以显著的提高葡萄产量,其中50%咯菌腈WP处理后葡萄产量最高,达到3067.13 Kg/亩,其次是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产量为2871.30 Kg/亩,表明,供试4种药剂对品种“京香玉”坐果无影响。因此,250 g/L吡唑醚菌酯EC、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和50%咯菌腈WP在京香玉葡萄品种上可以花期用药防治果实病害。防治灰霉病可在花期施药两次,推荐用药为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1000倍和50%咯菌腈WP 5000倍,也可两种交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