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209751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酿酒葡萄简易避雨栽培棚膜颜色的选择 [2018/10/29 15:58:30] 来源: 作者:Admi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

张振文 段冰冰 侍朋宝 姜越

 

  近年来避雨栽培在葡萄种植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9-10月多雨)。由于高温高湿和低光照的自然条件使葡萄易受病害侵染,而使用避雨栽培对葡萄色泽、品质、市场接受度和商业价值等有积极作用。酚类物质是反映葡萄果实品质和葡萄酒质量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花色苷、单宁等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与果穗周围的微气候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避雨棚膜在显著降低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紫外线辐射的同时也可调节葡萄生长环境温湿度等。有关膜颜色的研究表明,不同颜色塑料薄膜有不同的热量和辐射特性,能促进酚类物质和糖酸的合成代谢。刘帅等认为粉红色荧光薄膜和红色网罩能有效增强葡萄叶片光合能力、改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Shi研究认为红色和紫色避雨棚膜处理使酿酒葡萄的总花色苷和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和白色棚膜处理。Rodyoung则认为蓝色和红色LED光处理也可显著增加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本试验采用不同颜色避雨棚膜,研究了棚膜颜色对赤霞珠光合指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成熟期多雨地区酿酒葡萄避雨栽培选择适宜颜色的棚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于2016-2017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日新农业葡萄生产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树龄7年,树形为单干双臂形,株行距0.8m×2.5m,采用南北行向定植。葡萄转色至成熟期温湿度统计结果表明:2016824-27日,95-7日;2017825-910日,湿度较高(RH80.0),表示出现中强降雨。

 

  1.2 试验处理

 

  于当地赤霞珠果实转色前搭建避雨棚,棚高2.2 m,宽1.7 m,棚上覆盖厚度为0.06 mm的无滴聚乙烯膜,棚膜颜色有蓝(B)、紫(P)、白(W3种,以露地栽培(CK)为对照。每个处理125株,重复3次。

 

  光合指标测定时期为转色后02448 d,结果取2016-2017年数据平均值用于分析;品质指标采样时期为果实转色后081624324048 d。采样时兼顾阴阳面及叶幕层内外,从每穗葡萄肩、中、顶部分散采取无病害且长势一致的葡萄果实。每个重复随机选取30株,每株随机选取1穗,每穗采5粒,编号记录,于-40℃贮藏待用。

 

  1.3 指标测定

 

  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光合特性参数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测定指标包括:

 

  净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及气孔导度(Gs)。随机选取10株生长健康,长势基本一致的葡萄植株。每株选取果枝基部起第6片且可以充满整个叶室的叶片进行测定。仪器设置流速为500μmols-1CO24 0 0 μ m o l m o l - 1,泵速为10,000rpm,选择光源为LED光源,Red:Blue比例为9:1。测定时间为晴天上午9:00-11:30

 

  果实品质指标测定还原糖和可滴定酸测定:参照《葡萄酒分析检验》,还原糖采用斐林试剂法,可滴定酸采用酸碱滴定法。总花色苷、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参照孟江飞的方法,总花色苷含量采用pH示差法(结果以二甲花翠素表示),总酚含量采用福林-肖卡法(结果以没食子酸表示),单宁含量采用甲基纤维素法(结果以儿茶素表示),类黄酮采用芦丁甲醇显色法(结果以芦丁等价值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棚膜颜色下葡萄叶片光合指标的变化

 

 

 

  由图2-1可以看出,转色后第0d(转色期),BP处理和CK的葡萄叶片PnGs显著高于W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随后各处理及CK的葡萄叶片PnGs均呈降低趋势;至第48 d(成熟期),白膜(W)、蓝膜(B)和紫膜(P)处理葡萄叶片的Pn分别比CK81.0%105.2%86.2%Gs分别比CK92.4%194.0%125.4%。第0 d,各处理葡萄叶片CiTr均低于CK,但无显著差异;第48 dB处理和CK葡萄叶片的Ci约比WP处理高10%,此时WBP处理葡萄叶片的Tr分别比CK90.8%62.2%110.3%。转色期葡萄叶片PnTrGs高于其它时期,这可能是由于转色期葡萄生长旺盛,光合能力较强。而成熟期降雨量增多,葡萄受到病害侵染,加剧了葡萄叶片的萎蔫;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能显著延迟葡萄病害,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且紫色避雨棚膜表现最好。

 

  2.2 不同棚膜颜色下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由图2-2显示,连续两年各处理果实的还原糖(可滴定酸)含量变化总趋势均较一致。2016-2017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原糖先升高后趋于稳定。2016年转色后第32 d,由于降雨,各处理还原糖含量略有降低,随后逐渐回升,CK波动幅度最大;第24 d后,P处理还原糖含量一直保持最高,第48 d201.2gL-1,而WB处理低于CK2017年转色后第24-48 d,各处理还原糖含量均高于CK,且P处理还原糖含量最高,第48 d193.5 gL-1。随着果实的成熟可滴定酸含量快速降低,之后趋于稳定。2016-2017B处理较WP处理保持较高可滴定酸含量,第48 dB处理可滴定酸分别为4.5 gL-14.9 gL-1

 

  2.3 不同棚膜颜色下果皮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2.3.1 果皮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由图2-3显示,连续两年各处理葡萄果皮总花色苷(TAC)整体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2016年转色前16 d,各棚膜处理TAC含量均低于CK,随后棚膜处理TAC含量迅速升高,期间(第32 d),TAC含量达到峰值;第24-48 dP处理TAC含量一直较其他处理高;第48 dP处理比WB处理高16.1%25.4%2017年转色前24 d,棚膜处理TAC含量均低于CK,第24 dTAC含量达到峰值;随后,TAC含量整体降低后略有回升,其中CK下降幅度最大,P处理TAC含量高于WB处理。两年数据表明第48 dP处理和CKTAC含量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转色后频繁出现降雨天气,高温高湿环境增加植株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TAC代谢,导致TAC含量降低,而紫色棚膜能缓解葡萄成熟期降雨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至第48 d(采收期)阳光充足,促进了露地栽培葡萄TAC的回升。

 

  2.3.2 果皮总酚含量的变化

 

 

  由图2-4显示,2016年,葡萄成熟过程中葡萄果皮总酚含量变化平缓,棚膜处理能较好的提高总酚含量;第48 d,棚膜处理总酚含量显著高于CK,其中,B处理总酚含量最高,为31.7 mgg-1,其次是WP处理。2017年,葡萄总酚含量逐渐降低至第8 d后趋于稳定;第48dB处理总酚含量显著高于WP处理,为50.3 mgg-1,但三个处理总酚含量均低于CK。这可能是由于2017年转色后第48 d阳光充足,促进了露地栽培葡萄总酚的回升。

 

  2.3.3 果皮单宁含量的变化

 

 

  由图2-5显示,连续两年各处理葡萄果皮单宁含量整体先降低后缓慢升高。2016BP处理单宁含量显著高于CK;第48 d单宁含量以BP处理最高,且无显著差异,约为31.0 mgg-1,其次是W处理。2017年转色前16 d,棚膜处理单宁含量低于CK;随后棚膜处理较CK单宁含量升高快,其中P处理显著高于WB处理,至第48 d单宁含量以CK最高,约为49.5 mgg-1,其次是P处理。这可能是由于2017年较2016年葡萄成熟期光照充足,所以单宁回升速度较快。

 

  2.3.4 果皮类黄酮的变化

 

  由图2-6显示,葡萄果皮类黄酮含量(FC)整体先逐渐降低后升高直至稳定。2016年转色期,各棚膜处理FC低于CK;转色后16-40d,各棚膜处理FC整体高于CK;第48dFC整体降低,且WBP处理分别比CK20.0%9.2%24.3%2017年转色期,B处理FC显著低于较WP处理和CK;第2448dB处理FC显著高于WP处理;第48 dW处理FC显著低于其它处理,且BP处理和CK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在降雨条件下棚膜较好的保护了FC的积累,但阳光充足时露地栽培葡萄可接收更强的光照,所以FC回升速度较快。

 

  2.4 不同棚膜颜色下成熟果实的品质

 

  2016-2017葡萄成熟期果实品质指标(表2-1)可知,2016P处理还原糖、总花色苷和单宁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B处理可滴定酸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与其他处理,CK的类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B处理。2017年试验结果与2016年较一致,2017年较2016年成熟期日照充足,CK的酚类物质整体回升较快。

 

  3 结论

 

  (12016-2017年紫色棚膜可促进葡萄还原糖的积累,蓝色棚膜促进酸含量积累。葡萄转色后24-40d,连续阴雨天降低了植株光合作用,使光合产物积累降低,同时以糖类物质为基础的次级代谢产物含量降低。

 

  (22016年,转色完成(第24 d)后紫色棚膜处理葡萄花色苷、总酚、单宁和类黄酮含量高于露地栽培;2017年,转色完成后紫色和白色避雨棚膜处理葡萄还原糖、花色苷和单宁含量高于露地栽培,而蓝色避雨棚膜处理葡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较高。当葡萄成熟期光照充足时,各棚膜处理的酚类物质较露地栽培回升速度慢。

 

  (3)综合考虑,酿酒葡萄简易避雨栽培最佳棚膜为紫色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