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64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晚霜冻”的发生及预防补救技术 [2018/7/20 11:37:57] 来源: 作者:Admin

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

刘三军 章鹏 宋银花 陈锦永 贺亮亮

 

  201845日至8日,豫西及黄土高原区域发生大规模“晚霜冻”危害,涉及区域有河南省中北部和西部、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中南部地区,给本区域葡萄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20183月,气温最高达到32℃,最低气温为18℃。进入4月份,42日,最高气温达到32.6℃。从43日起,开始大风天气,气温降至28℃,44日,最高气温气温下滑至11℃,最低气温为5℃。从3月底到4月初,气温跌宕起伏,温差达到21℃以上。此时,正式葡萄萌芽期,部分品种,如夏黑,大部分新梢长度达到10cm左右,大棚设施栽培的葡萄,正值开花前期。气温的突降,给葡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

 

  1 葡萄晚霜冻的发生原因

 

  (1)品种

 

  欧亚种葡萄发生能较为严重。如:山西省中南部地区,主要栽培的葡萄品种为红地球和克瑞森无核,因前期高温,葡萄发芽早,出土时间早,春寒发生的时间,葡萄新梢长度基本达到10-15cm。陕西省渭南市,与山西省南部地区情况基本相同。

 

  欧美杂交种发生程度参差不齐。如陕西省渭南市—渭北葡萄产业园,栽培的夏黑、户太8号、巨玫瑰等,受害较轻。而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西闫乡栽培的户太8号,受害较为严重。

 

  (2)栽培方式

 

  露地栽培受害情况严重,设施栽培受害轻微。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的葡萄避雨栽培园以及严格限制产量的葡萄园,受害轻微。

 

  (3)地形地貌

 

  地形对“晚霜冻”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豫西地区,如三门峡市、焦作市等地,栽培的在低洼地区的葡萄园受害严重,栽培在较高地区(如:山坡中上部)的葡萄园,受害较轻。

 

  (4)管理水平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产量较高的葡萄园,本次“晚霜冻”危害发生严重,如三门峡陕县张湾村一农户2017年产量高达4300kg(三年生),基本全园受害。秋施基肥、合理控产、萌芽期、灌水、施萌芽肥的葡萄园,受害轻微。

 

  2 葡萄园晚霜冻害预防

 

  (1)大棚栽培,提前准备好防寒膜。大棚可利用点煤气灯方法进行加温。棚外加盖草毡或保温被,在草毡上增加压帘线,以免被强风吹起。同时注意卷帘机、电机等设备的防护。

 

  (2)浇防寒水。在晚霜冻频繁发生的地区,利用早春灌溉措施,降低地温和树温,通过浇水,可以避免低温剧烈波动,有保温效果。

 

  (3)喷防冻液。花前喷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和膜性氨基酸微肥,增大细胞膜的韧性,提高树体的抗寒力。

 

  (4)寒后及时施肥。冻害发生后,及时采取保花保果措施,喷施氨基酸、海藻等功能性肥料,花前花后追施磷酸二氢钾,以恢复树势,增加坐果率,确保葡萄生产。另外,还需补充含有硼、钼等的微量元素肥料,保证花序的正常发育。

 

  (5)寒后病虫害防治。树体受冻后,树势较弱,抗病能力降低,极易造成病虫侵害,因此要加强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及时喷施杀虫杀菌剂。

 

  3 葡萄冻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1)及时控制棚内温度。若温室或大棚栽培,积极观察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情况,通过加温、熏烟、扣棚、放风等措施,及时控制棚内温度,避免葡萄造成二次伤害。棚内温度控制在12~30℃。

 

  (2)施肥灌水。及时施速效肥料,每亩土施尿素20kg20kg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若结合滴灌施肥,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土壤干旱时,适度补水。

 

  (3)及时喷洒叶面肥。及时喷碧护5000-7500+安融乐5000+氨基酸类叶面肥,可缓解农作物冻害程度,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树盘及时覆盖地膜。树盘覆盖地膜,可提高根际环境温度,增强根系生长强度,有利于恢复植株生长势。

 

  (5)做好新梢管理。抹除冻死芽或新梢,结果母枝上部芽或新梢已受到冻坏,但结果母枝基部芽仍没有萌发时,可通过抹除冻死芽和嫩梢,促进母枝基部主芽和梢部副芽重新萌发。有条件的可喷、涂含赤霉素500-1000ppm6-BA500-1000ppm2%吐温)液体至母枝芽腋处,可促进基部主芽和副芽萌发。对新梢生长较长,只有梢部冻坏时,及时剪除新梢受冻部分,促使副梢萌发,延续新梢生长。

 

  (6) 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绿虻蝽、灰霉病、黑痘病等。植株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防治绿虻蝽等;植株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40%嘧霉胺15002000倍液,防治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炭疽病、白腐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