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试验站
奚晓军 蒋爱丽 查倩 和雅妮
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我国南方地区的葡萄栽培面积不断增大,已出现葡萄相对过剩的现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葡萄消费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品质提升是当前葡萄生产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疏穗措施降低葡萄负载量,不仅有效提高葡萄的品质,也是生产中应用最广、最简便的绿色环保型技术手段。“申华”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无核化栽培新品种(四倍体、欧美杂种),经过多年的区试种植,其成熟早、无核、果粒特大、着色好的特性深受种植着和消费者的喜爱,因此,为了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此品种,我们开展了负载量对品质影响的试验,为“控产提质”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试验站的核心试验园进行,以6年树龄的‘申华’品种为试材,篱架 “V”形叶幕,株行距为4 m×2.8 m,肥水管理照常,避雨栽培。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处理
随机选取6棵树势一致的植株(每株枝条和叶片基本一致),坐果后整穗,使果穗和果粒一致。在葡萄转色前期进行疏穗,3棵植株疏去一半的果穗,另3棵不处理(对照)。疏穗处理后每隔7 d采样果实样品1次,直至果实充分成熟。
1.2.2 样品的采集
每次采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果穗,在每穗的上中下均匀采集4粒果实,置于冰盒中带回实验室,贮于–0 ℃冰箱中待测, 3次重复。
1.2.3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用分析天平测定果实的单果重, 用数字折射仪(PR-101,Atago,日本)测定可溶性固形物, 可滴定酸含量使用Na OH滴定法测定; 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Waters,USA)测定可溶性糖的含量;参照Merlo和Passera(1991)的方法,测定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参照Rufty和Huber的方法,测定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3和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疏穗对果实单果重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申华’葡萄随着果实的发育,单果重不断增大,成熟期期单果重达15 g左右。疏穗处理的‘申华’单果重增长趋势与对照一致,没有显著性差异(图1a)。疏穗处理的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而急剧降低,降酸的趋势与对照一致(图1b),从而看出疏穗处理对‘申华’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
2.2 疏穗对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经测定,‘申华’葡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成分有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大致相同。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果实中可溶性糖持续增加,成熟完全成熟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处理与对照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经过疏穗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一直高于对照;而且果实成熟时,疏穗处理的果实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含量为123.71mg/g FW,比对照高16.3%。因此疏穗处理有利于提高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图2)。
2.3 疏穗对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在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3种蔗糖分解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sc))的活性存在差异,其中AI的酶活性最高,SS-sc的酶活性次之,NI的活性最低(仅是AI酶活性的1/6~1/4)。
果实发育期间, 疏穗处理的AI活性表现出高-中-低的变化趋势(图3 a) ;NI活性维持在13~15μmol g-1 h-1 FW,没有显著变化(图3b);疏穗处理的SS-sc活性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图3c);SS-ss(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活性表现出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图3d);SPS(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图3e),疏穗对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有明显影响。
3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疏穗(降低负载量)能明显提高‘申华’葡萄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原由于引起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别是AI和SS-se 活性,从而引起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对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试验得到,疏穗(降低负载量)措施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糖分积累,从而改善果实的内在品质。因此合理的负载量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对于优质葡萄的生产一定要控制产量,才能保障葡萄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