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99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采前三剂对葡萄贮藏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 [2017/12/31 11:43:29] 来源: 作者:Admin

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

胡桂仙 王强 王新全 张玉 徐明飞等

 

  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采收、包装、贮藏等技术原因造成的葡萄腐烂损失占总产量的20%以上。葡萄贮藏的主要问题为果粒的脱落,据研究报道:植物器官的脱落是多种激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脱落酸(ABA)是影响葡萄落粒的最主要因素。在葡萄成熟后期,果内ABA等生长抑制剂活性提高,果柄基部产生离层而引起脱落。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PGR),如6-苄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赤霉素(GA3)等与脱落酸(ABA)具有拮抗作用。本文旨在探究萘乙酸、赤霉素、多菌灵、异菌脲等三剂(“三剂”指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提及的防腐剂、保鲜剂和添加剂。)产品在葡萄采前使用对贮藏期的品质影响,研究三剂产品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7年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葡萄精品园内进行,供试葡萄树为5年生,避雨栽培条件,葡萄品种:“巨峰”,树势正常,管理水平良好。选取成熟度相似,3-5天后即可采收的成熟葡萄为试验对象。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试验设置4个不同处理组,具体如下:


  A组:萘乙酸+ 多菌灵


  B组:异菌脲+ GA3


  C组:萘乙酸+ GA3


  CK组:空白对照组


  1.2.1 试验时间与方式


  在上午7:00-9:00期间,以浸蘸整果的方式对成熟度相似的巨峰葡萄进行处理。在处理5天后采收,采后立即运回实验室,挑选外观颜色均匀一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果穗进行预冷,然后在-1-1℃温度下贮藏。在贮藏期的0d3d7d15d30d60d取样检测。


  1.2.3 检测参数与方法


  好果率:剔除病果、烂果、霉果、掉果等果粒,外观尚且完好的葡萄果粒重量占总果粒重量的百分比;


  萘乙酸、赤霉素、多菌灵:参照GB/T 20769-2008;异菌脲: 参照N Y / T 7 6 1 -2008


  维生素C: 按GB 5009.86-2016


  可溶性固形物:按NY/T 2637-2014


  可滴定酸:按GB 5009.239-2016


  1.2.4 评估方法


  农产品的风险水平采用风险商的评价方法判定。方法如下:分别用式(1)和式(2)计算估计每日摄入量和风险商:……(1)………………(2)式中:


  E D I : 估计每日摄入量(estimated daily intake),单位为μg/(kg bw·d)


  Fi:第i类食品的消费量,单位为g/d


  Ci:第 i 类食品中的残留量(residue concentration),单位为mg/kg


  bw: 某类人群的平均体重(body weight),单位为kg


  RQ:风险商(chronic riskquotient);


  A D I :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单位为μg/(kg bw·d)


  当RQ1时,表示存在不可接受的较大风险,数值越大,风险越大;而RQ1时,表示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数值越小,风险越小。


  2 结果


  2.1 三剂残留动态


  从图1可看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的葡萄中三剂(PGR))残留均呈下降趋势从采收至贮藏60d内,A组多菌灵的含量从采收时的5.23mg/kg降低至3.48mg/kg,萘乙酸残留量一直在0.02mg/kg以下,低于限量值0.1mg/kgB组异菌脲的残留量从3.2mg/kg降至1.1mg/kg,赤霉素的残留量始终低于检出限0.01mg/kg,残留均为未检出;C组萘乙酸从0.035mg/kg降低至0.01mg/kg以下。




  2.2 贮藏期品质变化

 


 

  从图2可知,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三剂处理的葡萄好果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30天以内,葡萄的品质下降较缓慢,当贮藏时间超过30天,葡萄的品质下降加快。从整体上看,同一贮藏期,A组、B组、C组处理的葡萄在好果率、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品质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其中A组效果较显著,B组、C组和对照组相比,效果不明显。


  2.3 安全性评价


  根据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的规定,葡萄中多菌灵的残留限量值为3mg/kgADI(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3mg/kg·bw;异菌脲的残留限量值为10mg/kgADI(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6mg/kg·bw;萘乙酸的残留限量值为0.1mg/kgADI(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15mg/kg·bw


  在葡萄采收前5d进行A组(萘乙酸+ 多菌灵)、B组(异菌脲+GA3)、C组(萘乙酸+ GA3)三种不同的三剂组合模式处理葡萄,到采收时,A组中的萘乙酸、B组中的异菌脲和赤霉素、C组中的萘乙酸和赤霉素均低于残留限量值,不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在整个贮藏期,萘乙酸、赤霉素和异菌脲的残留量也均低于残留限量值,不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A组中的多菌灵至采收时,残留限量值为5.23mg/kg,贮藏0-60d时,残留限量范围为3.48-5.23mg/kg,超过GB 2763-2016中葡萄中的限量值,产品具有质量安全风险。该情况下多菌灵在葡萄中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以儿童体重25kg和成人体重65kg为例,对葡萄中的多菌灵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在贮藏60d内,儿童在葡萄中的多菌灵膳食风险商在0.22-0.33之间,成人在葡萄中的多菌灵膳食风险商在0.08-0.12之间,儿童和成人的风险商均小于1,膳食风险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


  3 小结


  本试验以巨峰葡萄为研究对象, 探讨采收前使用萘乙酸、赤霉素、异菌脲、多菌灵等三剂(PGR)产品对葡萄贮藏期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A组(萘乙酸+多菌灵)的使用,对葡萄贮藏期的品质保持具有一定效果。从安全性来看,多菌灵的残留值在贮藏期间超过限量值,不推荐在采前按该试验的方法及用量使用。


  经膳食风险评估,其风险值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此次试验中多菌灵的浓度为830mg/L,这个浓度可能偏高,后续可降低多菌灵的使用浓度或提早使用,寻求既不超标而又有保鲜效果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