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培研究室
潘明启 翟衡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所生产的葡萄具有高糖、肉脆、品质优良的优势,加上辽阔的土地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使以新疆、甘肃、宁夏为代表的西部省区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有些地区葡萄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伴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制约葡萄产业顺利发展、效益提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 西部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过分追求速度与规模,忽视基础条件与技术
在一些葡萄种植县市和企业,过分追求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在酿酒葡萄发展上,整体规划10万亩或更多,每年发展或计划发展数千、数万亩,规模宏大。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合理的指导,在栽培模式、土壤与气候、苗木选择、树体、树形与叶幕层管理等方面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具体设计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新葡萄园多建立在荒地上,低温、大风、土壤等自然条件恶劣,戈壁或沙砾土保肥水、保温能力差,盐碱危害重,加上技术管理与资金不足,葡萄生长弱、越冬死亡严重,形成年年种,年年补,葡萄园植株老少三代,多年不能成形结果,劳民伤财,经济损失巨大。
1.2 苗木问题
(1)适宜抗性砧木研究与利用不足。受栽培技术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省区对抗性砧木研究较少。大量使用的贝达砧木,虽然具有抗寒性较强的优点,但在西部盐碱地上叶片黄化严重,表现不良。近几年,西部一些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陆续开展了对SO4、5BB、3309等专业砧木研究,在适应性、砧穗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受砧木品种、数量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不多,而且在实际育苗过程中,砧木过短,苗木纤弱,价格奇高,抗寒、耐盐碱、抗根瘤蚜、抗线虫砧木品种与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西部葡萄产业的发展。
(2)自根苗质量差、数量不足。由于西部省区葡萄的发展规模大,优质的种条来源不足,自育苗木很少,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苗木由辽宁、山东等内地省区购入,除了苗木纤细、品种纯度无法保证外,苗木在越冬期间的低温冻害或高温发霉,及运输过程中的失水、干燥,严重降低苗木成活率,加上苗木检疫制度形同虚设,也导致病虫害发生较轻或不发病的地区,苗木传播的病虫害扩张迅速。
(3)营养袋苗生长弱、根系浅、成园慢、抗性低。葡萄温室单芽扦插、营养袋育苗、当年定植建园是我国独有的建园技术。与扦插苗相比,这种建园方式可以在苗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春季4个月时间,高速培养出苗木,完成应急建园任务,但苗木生长纤弱,根系浅,特别是在戈壁荒滩上大规模建园、肥水投入不足时,苗木生长弱,冻害严重,越冬成活率极低,越冬后的苗木生长不整齐,有时多年不能成园,产生效益。
1.3 冻害发生普遍、损失巨大
西北为干旱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季寒冷期间长、强度大、积雪不稳定、春秋季变温剧烈的特点,一般要求深沟栽植,葡萄埋土30cm以上才能安全越冬,有些地区的沙质或砾石戈壁土壤需要埋土40cm以上才能安全越冬。除此之外,栽培管理对葡萄安全越冬影响也很大:葡萄树体受产量过高、生长期偏施氮肥、果实采收过晚、病虫害发生严重等因素影响,树体养分回流不足,贮藏养分少,也会降低葡萄的抗寒性。另外,葡萄品种抗寒能力低,长期持续小水量、高频率滴灌,抗寒砧木接穗部位被淤埋或地膜覆盖导致土壤浅层长期保持高湿状态,浅层根系大量发生,也会发生冻害。受以上种种因素影响,近几年,西北葡萄冻害严重,一些县、团场和企业每年都有数千、数万亩的葡萄冻死、冻伤,特别是戈壁上新建的酿酒葡萄园,因受冻导致大面积毁园、重新定植情况经常发生。
1.4 葡萄品种多而杂
近几年,我国引进或育成的品种较多,特别是引进品种对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如红地球已经成为西北的主栽葡萄品种之一,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在西部气候、土壤条件多变,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投入不足情况下,不合理的品种选择,会造成巨大损失。如克瑞森葡萄具有色艳、晚熟、优质、极耐贮藏的优点,是新疆葡萄园内销售价格最高的葡萄品种,但也有不易形成花芽、果穗小、产量低,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反应过于敏感的缺点,一些县市在大面积发展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在大量毁园砍伐,损失巨大。
1.5 架势和树形多为传统模式,品质差异大
西北为我国传统葡萄产区,栽培历史悠久。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多样的架势与树形。如阿图什木纳格葡萄园,南北向、东西向任意安排,造成产量低,果穗小;在酿酒葡萄上,继续采用多主蔓扇形,甚至直立龙干形,结果部位分散且外移严重,产量高,品质差异大。
1.6 水肥浪费严重
受传统栽培习惯的影响,许多地区仍采用大肥、大水管理,在沙地或戈壁砾石葡萄园采用漫灌,使水资源浪费严重,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1.7 病虫害发生加重,农药使用不规范
随着气候的变化、苗木的引进和人员、物资交流的频繁,原本发病很少的西北葡萄产区病虫害发生逐步加重。白粉病、霜霉病、毛毡病、褐斑病、黄化病、斑叶蝉、介壳虫、白星花金龟在许多葡萄园发生。不规范、不合理的选择、喷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但使用效果不佳,也对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潜在影响。
1.8 机械化利用程度低
西北规模葡萄园多,有利用机械进行管理的优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葡萄开沟、铺设地膜、挖坑、喷洒农药与叶面追肥、埋土与部分出土都已经采用机械,效果显著。但从西北全局分析,受行距窄、架势低矮、葡萄树体高大、枝蔓多等因素的影响,机械化利用程度还很低,急需机械化利用配套技术栽培研究。
2 对西北葡萄产业发展与研究重点的建议
2.1 加强西北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项,开展对西北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地区、面积、品种和配套技术,使之成为各地葡萄发展的篮本,将葡萄发展速度与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或减少损失。
2.2 选择与使用优质大苗、壮苗,加强抗性砧木研究与利用
对育苗进行细致研究,建议国家提高苗木等级和企业育苗门槛,并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确保大苗、壮苗下地,提高建园质量。加强抗寒、耐盐碱、抗根瘤蚜、抗线虫砧木的研究,提出适宜的砧穗组合、育苗方法和嫁接苗配套栽培技术,为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 高度重视葡萄安全越冬技术
西北地区冬季寒冷,葡萄需要埋土才能安全越冬。通过对不同地区气候、土壤与栽培制度的分析,对埋土厚度、覆盖对葡萄安全越冬效果的研究,尽快提出不同省区科学的葡萄安全越冬埋土技术规范,为生产提供依据。
2.4 提高葡萄栽培管理技术与新技术的示范应用
以优质为目标,通过对葡萄品种适应性、架式、整形修剪方式、叶幕层、产量与品质控制技术研究,摈弃传统栽培模式中不合理部分,提出简单易学、省工、高效、能耗少的葡萄栽培技术,进行示范宣传,尽快应用于生产。
2.5 加强水肥管理技术研究
在梳理现有的水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用途条件下的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特别是加强滴灌节水技术研究,在葡萄产量、品质合理的范围内,提出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水肥配套栽培技术,减少能耗,大幅度降低水、肥使用定额。
2.6 规范病虫害防治
通过对各主要葡萄产区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控方法的研究,规范病虫害的防控方法,将病虫害的发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葡萄及葡萄产品。
2.7 加强机械利用研究,提高劳动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急剧提高,减少葡萄生产管理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已经成为葡萄栽培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适宜机械化的葡萄架势、树形与叶幕层研究,特别是适宜机械化的埋土、出土和叶幕层管理配套技术研究,使机械与葡萄栽培模式相互衔接,提高葡萄栽培中机械化的利用程度,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