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10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一种改良型葡萄避雨栽培模式 [2013/6/24 17:29:34] 来源: 作者:Admin
"

 

 

 
 
合肥综合试验站
孙其宝 俞飞飞 陆丽娟 周军永 刘茂
 
 
 
  1 改良型葡萄避雨连栋大棚结构设计
 
  避雨棚采取南北走向,避雨棚立柱与葡萄架柱合用,以葡萄架柱为单位,宽和葡萄的行距一致,在架上方搭拱形避雨棚,避雨棚之间的间隙与葡萄篱架对应,形成半封闭、低架面结构连栋大棚,这种结构有利于节省构建成本,增强抗风能力。
 
  2 架面设计
 
  本改良型避雨棚架面设计,一般以葡萄定植畦为单位,采用低架面、“T”形平顶小棚架。
 
  3 栽培模式
 
  栽培模式采用“ T ” 字型或“V”型平顶小棚架,该模式与常规棚骨架相比, 高度可降低0.5~1.0m。
 
  4 栽培方式
 
  葡萄的行向为南北向,有利于光照和防风。连栋避雨大棚水泥立柱间距为4m,株行距按1.5m×3.0m,每公顷栽2250株。
 
  4.1 深沟沟深约为0.5m,沟的切面为倒梯形,上边为0.8m宽,下边为0.6m宽。
 
  4.2 “凹”形畦面普通避雨栽培的畦面一般采用平面“、凸”形或馒头形结构,而改良型避雨栽培采用“凹”形畦面。“凹”形畦面中间为葡萄定植带,灌水时有利于根系充分吸收,节约水资源。
 
  5 不同避雨设施的结构设计比较
 
  一般避雨大棚采用棚架式栽培,多以畦沟为单位,在架上方搭拱形避雨棚。避雨棚之间的间隙与畦沟对应,下雨时避雨棚上的雨水流入畦沟,有利于排水和高温时蓄水调温;改良型避雨棚采取南北走向,以篱架为单位,在架上方搭拱形避雨棚,避雨棚之间的间隙与葡萄篱架对应,避雨棚柱与架柱合用,将雨水排到外围沟,有利于减少田间土壤含水量和降低湿度;葡萄缺水情况下,雨天将雨水引入葡萄畦上,起到灌水的作用。常规大棚高度约为3.0~3.5m,改良型葡萄避雨连栋大棚采用深沟、低架面栽培模式,该模式与常规棚骨架相比,高度可降低0.5~1.0m,有利于操作避雨膜和遮光材料。高度的降低,可增强抗风能力,深沟有利于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