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184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白腐病的危害及防控建议 [2017/10/21 20:45:45] 来源: 作者:Admin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王忠跃 孔繁芳

 

  葡萄白腐病是由白腐垫壳孢[Conie l l a diplod i e l l aSpeg.Petrak&Sydow]引起的,世界各葡萄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尤其在潮湿多雨的年份,葡萄白腐病很容易发生。该病发生严重程度与冰雹有直接的关系,也被称为“冰雹病害”。


  1 危害


  葡萄白腐病一般在葡萄生长后期发生,可以侵害枝条、果穗及叶片,但主要是侵害果穗和当年生枝条。


  果穗发病初期,穗轴、果梗上均产生浅灰褐色、水渍状的不规则病斑,病斑慢慢扩大,开始腐烂,并逐渐向果粒扩展,果皮呈灰白色、软化、腐烂,果粒凹陷皱缩用手轻轻一擦,病组织即可破裂。发病后期果面上布满灰白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溢出的分生孢子团。发生严重时,全穗腐烂,果梗、穗轴干枯皱缩,轻轻摇晃树体,病穗极易脱落,但有时因失水干缩成有棱角的僵果而长久不落。


  病原菌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在发病初期,叶缘或叶尖出现淡黄色、水渍状病斑,并不断沿着叶缘或叶尖向内扩展,逐渐形成颜色深浅不一的同心轮纹病斑,最后叶片干枯。


  葡萄白腐病一般侵害葡萄的当年新生的枝蔓,病原菌多从当年生枝条的剪口、节间有伤口的地方侵入,在发病初期,发病部位呈污绿色或淡褐色、水渍状的病斑,侵染部位的木质部容易破损,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发展,病斑慢慢向枝条的两端扩展,凹陷,表面变暗并且密生灰白色的小颗粒,随后表皮变褐、翘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容易分离干裂,纵裂成麻丝状。




  2 发生特点


  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湿度及伤口。一般情况下,白腐病的发生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决定于葡萄产区雨季来临的早晚、降水量多少及持续时间的长短。雨水来临早、降水量多的年份葡萄白腐病发生早且严重,经常在急降大暴雨或连续降雨之后就会出现一次白腐病的大流行,一般出现在雨后的一周。冰雹与发病关系密切,雹灾后极易引起白腐病的大发生。在我国,葡萄白腐病发生的一般趋势为中部6月中旬,华北地区6月中下旬、东北地区7月开始发生。

 

  除此之外,葡萄白腐病的发生还与栽培管理、架势等因素有关,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留果量过多,树体衰弱,植株抗病能力下降,白腐病发病重。白腐病初次侵染源来自土壤,主要靠雨滴飞溅传播,采用单臂篱架式栽培的葡萄品种,尤其的酿酒葡萄,结果部位较低,容易感病。


  3 防控建议


  3.1 农业防治


  (1)清除菌源 由于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应彻底清除病组织,集中烧毁;生长季节,发现病果或病枝条后及时剪除,并集中处理,可减少果园中的病菌来源。


  (2)加强果园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尽量剪去近地面的多余枝蔓,及时摘心,控制副梢的生长,使枝蔓均匀分布于架面上,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增施有机肥和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白腐病应特别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时期:①发芽前和发芽后;②开花前;③落花后至套袋前;④暴风雨或出现冰雹后的紧急处理。


  (1)发芽前后的防治 北方地区葡萄出土上架后(南方地区发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布土面;也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硫磺粉与细土按照1/50混合成药土,地面撒施1530 kghm2。发芽前后(萌芽期展叶前),雨水多的地区或年份施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也可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等。


  (2)开花前后的防治 在开花前,结合葡萄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白粉病、黑痘病等病害的防控即可。


  (3)落花后至封穗前的防治落花后至封穗前是防治白腐病的关键时期,一般情况下应重视预防为主,以保护性杀菌剂为基础,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内吸性杀菌剂。谢花后至套袋前(不套袋的葡萄载谢花后至封穗前)一般用药23次。这个时期的药剂使用,应该兼顾多种病害,但其中至少有2次用药,应该能够兼治白腐病。


  (4)暴风雨或冰雹后的药剂紧急处理。如遇到暴雨等强降雨或冰雹,12 h内使用药剂,重点处理果穗,兼顾枝蔓。常用的药剂有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8000~、50%福美双.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0%代森锰锌悬浮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