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控岗位
王琦 付学池
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
是葡萄生产上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近几年无论是设施栽培还是陆地栽培方式,
葡萄灰霉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葡萄老产区该病防治难度大、复发率高、严重时会造成绝收,给葡萄生产带来威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病害已引起果农的高度关注。
1 危害症状
葡萄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已经成熟的果实,有时也危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穗多在开花前发病,花序受害初期似被热水烫状,呈暗褐色,病组织软腐,表面密生灰色霉层,被害花序萎蔫,幼果极易脱落;果梗感病后呈黑褐色,
有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块状的菌核;幼果期受害,葡萄花后,果穗染病初呈淡褐色水浸状,
很快变为暗褐色,整个果穗软腐,此期若遇阴雨,2~3 天后果穗上长出一层淡灰色霉层;果实在近成熟期感病,先产生淡褐色凹陷病斑,
很快蔓延全果,使果实腐烂。发病严重时,整穗或一部分果穗腐烂,其上长出鼠灰色霉层,发病后果梗变黑色,后期病部长出黑色块状菌核,最终扩展后整穗长满霉层且果实全部腐烂。
新梢叶片也能感病,产生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斑有时出现不规则轮纹,潮湿时生有不规则灰霉层,一般每片叶有病斑2~5 块,严重时病部也能长出鼠灰色霉层,最后干枯。
2 发病规律
葡萄灰霉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核在病枝、树皮和僵果中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花序及幼叶。分生孢子借风雨甚至空气流动传播到花穗及幼果穗上,
病菌侵入后常常潜伏不发病,
待条件具备时侵染,造成大流行。但在盛夏,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
该病又停止流行,直到气温转凉时再度发病。一年中灰霉病有3 次发病高峰,
第1 次在开花前后,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主要危害花及幼果,常引起花序腐烂、干枯和脱落,并进一步侵染果穗和穗轴;
第2 次发病在果实转色至成熟期,
病菌最易从伤口侵入,
果粒、穗轴上出现凹陷的病斑,很快果穗软腐、果梗变黑,形成鼠灰色霉层;
第3 次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若管理不当会发生灰霉病,发病有明显的鼠灰色霉层,
造成果穗腐烂,损失极大。该病的发病温度为5~31℃,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0~23℃,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
当湿度90%以上时发病严重。此外,管理粗放,氮肥用量大,磷钾肥不足,机械伤、虫伤较多、树势偏弱的葡萄园易发病,地湿低洼、雨后积水多,枝梢徒长郁闭、通风透光差等,都可引起灰霉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措施
(1)果实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及杂草,摘除被害病部组织,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菌源越冬。结合清园,并于早春全园对树体及地表喷一遍45%施纳宁300倍或3-5度石硫合剂,
铲除越冬菌源。
(2)选择栽种抗病品种。如玫瑰香、黑汉、京亚、京优等。红宝石发病严重,易感灰霉病。
(3)避免间作其他作物。因灰霉菌寄主范围广,除危害葡萄外,还危害草莓、番茄、茄子、黄瓜等 470 余种植物。如与其他作物间作时易造成交叉重复感染,造成病害大流行,同时增加防治成本。
(4)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徒长,防止架面与棚内郁闭,是预防灰霉病发生的根本办法。在葡萄新梢生长期适时抹芽、摘心、剪副枝,避免枝叶过密,及时绑扎枝蔓,使架面通风透光;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料的施用,使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力。
(5)适时药剂防治,一般掌握在花序分离期、开花前、套袋前和果实近成熟期规范用药防治。无病症时选用保护剂,如科博、必备和波尔多液等。一旦发现有症状,立即喷施治疗剂,如50%速可灵1000 倍、40%嘧霉胺1000 倍、啶酰菌胺1000 倍、唑醚.啶酰菌1000倍等药剂,或与生物菌剂(绿康微——芽孢杆菌)1000倍混和使用,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葡萄灰霉菌抗药性较强,
用药时应选择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和保护剂交替使用,提高药剂防效。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葡萄不同生长期经常观察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对已发病的部分病穗或个别病粒用剪刀剪掉,放入塑料桶中,移出葡萄园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原的扩散及重复侵染,消除侵染源。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选择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充分利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控技术。生防菌剂绿康微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它可以在葡萄果实上定植、繁殖,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可与化学杀菌剂混合使用(杀细菌及除外),这也是芽孢杆菌的独特之处。当化学杀菌剂发挥作用时,生防菌剂以芽孢休眠体的形式存在;杀菌剂的有效期过后,生防菌剂进行大量繁殖,从而抑制病原菌的侵入,达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这也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