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综合试验站
鲁会玲 肖丽珍 覃杨 杨瑞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即开始利用大棚进行水稻育秧,并于本世纪初大面积推广,为水稻生产早育苗、育壮苗、早插秧创造了条件,水稻产量与品质由此大幅度提高。2015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余万亩,与之相对应的是水稻育秧棚面积已达到10余万亩。
黑龙江省一般在 3月末完成水稻育秧棚扣棚,4月中旬完成棚内播种育苗,5月末完成水稻秧苗插秧,随后水稻育秧棚进入闲置期。如何综合利用水稻育秧棚,提高育秧大棚设施及土地的使用效率,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水稻种植户先后在水稻育秧棚中尝试种植蔬菜、西甜瓜、玉米等作物,虽然取得一些效益,但因整理土地费时费工、作物生长环境不良、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而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模式。其原因是水稻育苗一般采用基质,育苗期打水较多并使用除草剂,移苗后如果种植其他作物,如种植蔬菜、瓜类等,棚内土壤需要重新起垄或作畦,而由于土层板结且有除草剂残留,致使后茬作物长势受到影响而导致效益不佳。
在水稻育秧棚内或棚外套种葡萄,可充分利用水稻育秧棚闲置期的设施条件,并采用限根等栽培方式,规避以上问题并使水稻育秧棚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1 主要技术要点
(1)利用根域限制栽培方法在棚内两侧种植葡萄:葡萄栽植沟采用宽 60cm,深70cm的规格,根域管理可采用栽植沟外侧及底部敞开的半封闭根域限制或栽植沟两侧及底部三面封闭的全根域限制,根域限制材料可使用普通大棚膜,栽植沟水盘要求高于地面15cm左右。通过对葡萄根系的有效限制,防止葡萄根系与水稻苗争夺肥水,还可防止水稻育苗水及除草剂对葡萄根系产生不良影响。
(2)利用倾斜主干+厂形树形+水平叶幕形栽培模式种植葡萄:葡萄占天多、占地少、枝条柔软,可根据棚高、棚宽及空间特点对葡萄架型进行设计。通常情况下水稻育秧棚的龙骨间距一般为1.25m左右,可作为葡萄定植株距,在管理良好的情况下,第二年即可见果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三年间拔一株,定型株距为2.5m,行距为育秧棚东西两侧各一行。葡萄为“厂”字型树形,架高1.8-2.0m之间,葡萄主干倾斜,与地面成45度夹角,垂直与栽植沟,树体采用单主蔓水平叶幕形,叶幕与地面平行。当葡萄树体进入盛果期时,水稻育秧棚上空虽是葡萄的结果面,但地面土壤始终处于休耕状态,土壤表面可通过覆盖地布或地膜等,控制杂草生长及病虫害的发生。
(3)利用育秧棚固有棚膜实现葡萄避雨及防霜栽培:当水稻秧苗移植结束后,可保留棚膜不撤,以此实现葡萄避雨及防霜栽培。我省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露地栽培葡萄容易在夏季高温雨季时使树体被侵染霜霉病等,致使葡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棚内栽培葡萄,可避免雨水造成高湿环境对葡萄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极大降低葡萄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同时还可通过棚膜的保护,避免早霜及晚霜对树体的危害,以此延长葡萄的生长期,使更多的优质欧亚种葡萄成功栽培。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品种的选择,使早、中、晚熟葡萄品种配套种植,调节葡萄的成熟期,缓节销售压力。
(4)撤掉育秧棚膜可实施葡萄露地栽培:在我省露地种植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早已获成功,如果水稻育秧棚育苗结束后撤掉棚膜,可选择适宜我省露地栽培的鲜食葡萄品种,如蜜汁、火星无核、布朗无核等,也可根据地缘特点选择欧美杂交种的酿酒及制汁葡萄品种,如威戴尔、北冰红、卡托巴、康可等,规模化生产效益亦十分可观。
(5)利用棉被为葡萄树体进行无土防寒:对葡萄树体采取无土防寒方法,即可避免土壤防寒对棚内外土壤耕层的破坏,还可通过对葡萄解除防寒时间的调节,实现对葡萄物候期的控制,尽最大可能保证葡萄与水稻育苗生长期不发生冲突。试验数据与实践表明,葡萄树体上先覆盖废旧棚膜再覆盖有机棉被的方法为最佳防寒方式,主要表现为树体无冻害发生、枝条无抽干现象、材料平摊成本及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等综合优势。葡萄树体取土防寒的时间必须在10月末完成(土壤结冻之前),而采用棉被防寒方式,防寒时间可以延长到11月中下旬,极大地缓解了相对固化的时间内防寒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
(6)葡萄定植于育秧棚外两棚间:水稻育秧棚间距一般为3m左右,在两棚空隙间种植葡萄,4月末解除葡萄防寒棉被后,可让葡萄处于自然环境中萌芽,5月初当水稻秧苗处于放风练苗期时,可以把葡萄主蔓从棚两侧的通风通道中拉进棚内生长,并在棚内抽枝、开花、结果直至冬剪。冬剪结束一般在10月末,此时可把修剪好的葡萄主蔓拉出棚外并防寒。此种方法,葡萄树体根系不占用水稻育秧棚的土壤面积,却充分利用了水稻育秧棚内的空间和设施。
2 成本效益分析
(1)生产设施成本分析:水稻育秧棚是水稻生产的必要设施,闲置期综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附加效益;葡萄设施化栽培,是我国目前葡萄生产的主要方式,更是我省生产优质葡萄的必要手段,单纯地进行设施葡萄生产,大棚建设是生产的主要成本,平均每亩钢架大棚的建造成本为3.3万元左右,每年的棚膜折合成本为0.15万元左右,仅这两项支出往往就成为设施葡萄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利用水稻育秧棚套种葡萄,可极大降低设施葡萄的生产成本。
(2)劳动力成本分析:在水稻育秧棚内套种葡萄,葡萄的株行距较大,一年生葡萄树,生长季每人可管理10亩地左右;二年生葡萄树,生长季每人可管理6亩地左右;三年生葡萄树,生长季每人可管理5亩地左右;四年生以上葡萄棚,生长季每人可管理4亩地左右,属轻体力劳动,中老年女工即可完成。葡萄树体防寒,由于采用棉被防寒,防寒工作也转变为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
(3)葡萄产量效益分析:我省种植葡萄,如果管理的好,树体第二年即可见果;在水稻育秧棚内套种葡萄,第三年葡萄即进入产量期,此时,一般每亩大棚固定的葡萄植株数量为60株,按平均株产5kg计算,每亩水稻育秧棚葡萄产量可达300kg左右;到达第四、五年以后,葡萄树体骨架基本形成,按平均株产10kg计算,每亩水稻育秧棚产量可达600kg左右,效益期一般可达15年左右。葡萄果实的销售价格随销售方式的不同,价格差别较大。通常开放式的葡萄园,通过农业休闲游、自采自摘的销售方式,每市斤葡萄的价格可达15元以上;如葡萄通过地理标识认证或形成品牌效应,葡萄售价也会大幅度提高;而采用普通销售手段,以批发的形式销售葡萄,价格往往会大打折扣。
总的看,随着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省水稻面积还将持续增加。而且,随着水稻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势必带动水稻育秧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试验、示范及推广水稻育秧棚套种葡萄的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巨大,也必将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