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生理与调控岗位
王振平
榆林市地处鄂尔多斯沙地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衔接处, 地处陕西省最北部, 在北纬36°57′~39°34′之 间,土壤主要为黄土、栗钙土、黑垆土及风沙土, 土层深厚, 海拔1 0 0 0 至1 5 0 0 米, 年平均气温8~11℃,1月份平均气温-11~-9℃;7月份平均气温22~24℃,年最低温度 -26~-28℃,绝对最低温度-32.7℃,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为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地区。10℃ 以上的活动积温为2867.4~3306.7℃,无霜期150~170d,初霜期九月下旬至十月之间,最早九月初,晚霜期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最晚5月下旬。降雨量350~450mm左右,一般60%集中在7~9月[1] 。单从气象资料来看,榆林地区可基本满足酿酒葡萄正常生长。但由于极限低温较低,必须采取抗寒栽培技术,否则,难以安全越冬,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1996) 规定:葡萄酒只能是破碎或未破碎的新鲜葡萄果实或新鲜葡萄汁完全或部分酒精发酵后获得的饮料,其酒度不能低于8.5度。但是,根据气候、土壤条件、葡萄品种和一些葡萄酒产区特殊的质量因素或传统,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葡萄酒的最低总酒度可降低到7.0度。为了与国际葡萄酒生产接轨,2006年,我国对葡萄酒国标(GB15037)进行修订,规定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饮品,彻底取缔了我国多年来大量半汁葡萄酒的生产,为我国优质葡萄酒生产奠定了法律基础。
为此,作为新兴产区,榆林地区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种植,以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为基础,生产优质葡萄酒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才能在我国葡萄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的发展目标。
1 葡萄酒生产模式的确定
葡萄酒生产模式不外乎大规模酒厂酒生产和小规模酒庄酒生产两种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一直对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管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葡萄酒生产企业才能得到立项,才能得到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导致我国葡萄酒行业一直被大规模的工厂酒所主导。所以,形成了农民种葡萄,酒厂收葡萄酿酒销售的二元结构,出现了农民只注重产量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酿酒葡萄产量,只能为企业提供劣质酿酒葡萄原料,而企业又采取压价收购,不按质论价收购,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我国葡萄酒质量一直处于国际低质量水平,不被国际葡萄酒行业所认可。
可喜的是,随着国际葡萄酒的大量涌入,人民对酒庄酒也有了新的认识,加之我国政府不断调整产业政策,葡萄酒生产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加之,酒庄酒的特殊的生产模式,吸引了众多企业家投资葡萄酒产业,特别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和山东烟台等优质产区,出现了大量葡萄酒庄企业,成为引导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酒庄酒在国际葡萄酒比赛中屡屡获奖,充分证明了我国也可以生产世界一流的葡萄酒。
所以,结合榆林市立地条件,不适合大规模酒庄酒生产,葡萄酒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寻找适宜土壤地块和小气候,以发展酒庄酒为主,实现“小酒庄大产业”的产业发展定位。
2 酿酒葡萄基地生产管理模式
“酒庄”在法文中为Château,酒庄最早见于中世纪的贵族领地,在一块政治和经济上完全独立的领地范围内生产葡萄酒。即:酒庄,有归属于酒庄并且能够百分之百完全控制的葡萄园,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贮存及葡萄酒灌装过程均在酒庄内进行。
所以,按照酒庄酒生产规定,酒庄所有葡萄园必须由酒庄统一管理,结合宁夏贺兰山东麓近年来葡萄种植经验,酿酒葡萄园管理可以采用公司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标准,葡萄园由农民长期承包种植,按照公司统一技术完成各项种植工序,按工序工作量核定工资,最终按照葡萄质量和产量给予奖励,对于超产低质葡萄园给予适当罚款,鼓励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
3 选择适宜酿酒葡萄品种
李华等[3]采用无霜期作为一级指标,生长季干燥度(4-9月)作为二级指标,埋 土防寒线作为三级指标,成熟季干燥度(7-9月)作为四级指标,研究提出榆林、米脂、子州为一般产区,冬季气候寒冷,宜选用适宜的砧木适宜栽培早中熟酿酒葡萄品种,如米勒、白比诺、灰比诺、琼瑶浆、霞多丽、雷司令、缩味浓等。同时,研究提出神木、府谷、清涧、绥德为优良产区,无霜期为180~200 d,满足酿酒葡萄生长需要,生长季和成熟季降水量都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生长需要,适合选择一些早、中熟酿酒葡萄品种,如琼瑶浆、霞多丽、 雷司令、缩味浓等。合理的选择葡萄园址是决定该产区葡萄园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结合本人近年来研究成果和宁夏葡萄生产实际,认为榆林地区发展葡萄产业宜选择梅鹿辄、西拉、黑比诺、霞多丽、雷司令等中晚熟品种,而赤霞珠、马瑟兰、歌海娜等晚熟品种不宜发展。在抗性砧木方面宜选用1103p、3309、420A、110R等品种,由于抗寒砧木贝达不适宜盐碱地种植,在榆林地区也不宜大面积发展。
4 苗木选择
由于榆林地区冬季较为寒冷,个别年份极限低温低于-30℃,采用传统的自根苗定植,葡萄根系难以保证部首冬季冻害威胁,同时考虑苗木带毒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抗寒性较强的脱毒嫁接苗是榆林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5 苗木定植
冬季寒冷和夏季干旱是榆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采用沟栽定植不仅可以提高酿酒葡萄的抗寒性,而且通过沟栽可以收集雨水,提高降雨的利用率。同时,沟栽也可以实现节水灌溉,有利于葡萄根系向深层次土壤生长,有利于提高酿酒葡萄的抗寒性、抗旱性及葡萄原料品质。但葡萄嫁接苗沟栽过程中,定植时嫁接口一定要高出沟底15cm左右,每年出土必须彻底,防止接口埋入土中导致接穗生根,致使砧木长期不能得到地上养分供应死亡,失去砧木的作用,如遇冬季低低温冻害,接穗所生表层根系很容易受冻死亡,则会出现全园受冻死亡的惨状,这也是一些专家不了解嫁接苗的特性而反对发展嫁接苗的原因所在。
另外,考虑埋土防寒和机械操作,酿酒葡萄定植应选择0.8-1.2m×3.0-3.2m的株行距标准定植。
6 整形方式
受传统埋土防寒栽培影响,我国主要埋土防寒区葡萄多采用多主蔓扇形和独龙蔓单篱架,成为我国独特的整形方式,具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为:①主蔓易旺长过密,副梢生长旺,易于造成叶幕密闭,影响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内堂叶片光合;②夏季叶幕管理复杂,费工费时,难以采取机械化夏剪;③葡萄结果位置不一致,葡萄从第一道丝开始结果到主蔓顶部,同一植株上、中、下葡萄果穗所处小气候不同,葡萄成熟度及品质差异大,是我国酿酒葡萄品质及葡萄酒质量不及国际葡萄产区的主要原因之一;④易于出现枝蔓脱节,出现“鸡爪状”结果母枝,结果部位上移,多年后必须要回缩更新复壮;⑤冬季修剪复杂,不易掌握,给规范化整形修剪带来不便,也不可能采取机械化冬季初剪;⑥结果部位不一致,老叶摘除、葡萄采收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作业。所以,提出厂字形整形方式,以提高酿酒葡萄品质。
7 酿酒葡萄厂字形整形技术
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形)结果部位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产量和质量易于控制,便于埋土防寒,适宜冬季埋土的地区。
(1)架形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用单篱架架形。
(2)树形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用倾斜式单龙蔓(厂形)。葡萄枝蔓基部与地面基本平行,然后倾斜上升至第一道丝(50~1.2m),枝蔓沿第一道丝水平绑缚到第一道丝,一年生至垂直绑缚到第二道、第三道丝上。
(3)叶幕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叶幕为篱壁形。
(4)架柱高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架柱高度宜230,其中地下60cm,地上170cm。
(5)架形结构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用3道镀锌钢丝,第一道钢丝距地面60~120cm,第二道钢丝距第一道钢丝40cm,第三道钢丝距第二道钢丝40cm。
(6)栽植密度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用株距80~120cm,行距300~350cm。
(7)行向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用南北方向,也可因地块东西向。
(8)基本骨架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宜采取主蔓基部几乎与地面平行,以较小的夹角(小于20°)逐渐上扬到第一道钢丝,沿同一个方向形成一条多年生的臂,长度视株距而定。单臂上培养3~4个结果枝组,每个结果枝组上留1~2个结果母枝。
(9)整形修剪
酿酒葡萄倾斜式单龙蔓(厂字形)整形,栽植当年,苗木萌芽后选留一个生长健壮的新梢(为了防止意外损伤也可保留2个),让其自由垂直按架面向上生长,当高度超过150cm或在8月中旬即截顶,促进新梢的成熟,冬季修剪时一年生枝保留150cm进行剪截。第二年春季萌芽前按同一方向将一年生枝按要求斜拉绑缚于第一道钢丝,选留适量新梢垂直沿架面生长。并且将单臂顶端的一年生枝按中长梢修剪(长度不宜超过下一个植株),其余按一定距离进行短梢或中梢修剪(视品种而定),若为中梢修剪应在临近部位留2~3芽的预备枝。第三年春季萌芽后,选留一定量的新梢(间距10~15cm,视品种而定)垂直沿架面绑缚;冬季修剪时按预定枝组数量进行修剪,即单臂上形成3~4个结果枝组,每个结果枝组上选留2~3个结果母枝进行短梢修剪,若为中梢修剪应在基部留一个2~3芽的预备枝,其余按4~6芽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