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控岗位
王琦 高灵旺 徐丹丹
葡萄霜霉病是由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引起的一种卵菌病害,它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病害,具有传播快、发病重、毁灭性强等特点,严重制约了世界各地葡萄产业的发展。其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嫩果、嫩枝,尤以新梢叶片最为明显,在叶片背面形成灰白色霜状物,霜状霉层依据品种的抗性或浓密或稀疏,叶片正面亦或为无明显边缘的黄色坏死,或呈现明显的褐色坏死斑。
葡萄植株感病程度不仅与品种的抗性密切相关,还与外界环境因素紧密联系。在降雨量大的年份,葡萄霜霉病普遍发生较重,造成落叶落果,严重的年份减产80%以上。在生产实践中,一般前期发病较轻,后期发病重,若在葡萄采收季节遭遇长期的降雨,霜霉病则大面积暴发。
本研究在葡萄采收期间,降雨后霜霉病出现时,对试验园的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感病性进行调查,以期明确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发生情况,并为葡萄的栽培和抗性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选择
于2015年8月、9月对石家庄果树所葡萄试验园的葡萄品种展开调查,分别调查了霜霉病流行盛期巨峰、藤稔、新郁等10个葡萄品种上霜霉病的发病情况。
1.2 田间发病度调查
采用5点取样法分别调查每个品种的发病情况,每个样点随机选取5株葡萄,每株选取3枝当年生枝条,每个枝条分别选取其基部(下)、中部(中)、顶端(上)3片叶片进行调查,记录病叶数并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叶片近轴面(正面)图像,以白色硬板纸为背景,采集图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病斑面积的比例,进而统计病情指数。
参照贺普超(1994)的方法对叶片病斑面积分为6个等级, 具体如下: 0级,全叶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以下(含5% );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6%~ 25%;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 ;4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 75%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75%以上或叶片枯死。
病情指数= [Σ (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总叶数× 5)] × 100葡萄霜霉病发病程度的分级标准按照国际植物种质委员会(IBPGR)的分类标准和参照刘会宁等的研究(2010),并结合实际
观察而制定:免疫,病情指数为0;高抗(HR),病情指数为0.1-5.00;抗病(R),病情指数为5.1-25.00;感病(S),病情指数为25.0-50.00;高感(HS),病情指数大于5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调查
在2015年7月-9月霜霉病的发生期里对田间霜霉病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于8月11日首次在新郁品种上观察到霜霉病的零星发生,在后期调查中逐渐在其他品种上也观察到葡萄霜霉病。本试验的数据采集于2015年9月1日,正值阴雨过后,霜霉病在调查的葡萄品种上大暴发。
2.2 不同葡萄品种上霜霉病的发生情况
由表1 的调查结果初步评估了测试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感情况:试验调查的10个葡萄品种中,山葡萄和摩尔多瓦对霜霉病完全免疫,调查中尚未发现这2个品种的叶片背面有白色霉层或叶片正面有坏死斑或变色;而藤稔对霜霉病为高抗品种,该品种的叶背虽有零星的白色孢子霉层,但未在叶片正面形成变色或坏死斑;夏黑、玫瑰香、瑞都香玉、香妃、巨玫瑰均为感病品种,其感病程度虽有一定差异,但按照国际植物种质委员会(IBPGR)的分类标准,其均属于感病种系;新郁高感霜霉病,叶片正面褪绿变黄,在老叶或嫩叶感病后期,会在叶片正面形成褐色坏死斑,而其叶背的霜状霉层量明显地大于藤稔及香妃等感病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调查结果初步推断:山葡萄、摩尔多瓦对霜霉病完全免疫,而巨峰、藤稔抗霜霉病,夏黑、玫瑰香、瑞都香玉、香妃、巨玫瑰则为感病品种,新郁高度感病。另外,通过室内离体接种霜霉病菌发现:待测的10个葡萄品种的抗病性与田间调查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只有巨峰品种在离体接种霜霉病菌后,叶片上产生大量的白色霉层,从而判定该品种为感病品种。
另外,试验调查期间发现阴雨后霜霉病大暴发,因此应在雨后适时地采取防治措施,降低侵染源,抑制霜霉病的流行扩展。摩尔多瓦和山葡萄抗霜霉病,在选育葡萄抗霜霉病品种中,可以考虑选取以上2个品种作为亲本,从而培育出对霜霉病有抗性的葡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