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
章鹏 刘三军 周增强 宋银花 贺亮亮
2015年5月以来据豫西及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调查,河南省洛阳、许昌、平顶山、商丘等地区均发生较严重的霜霉病,造成葡萄叶片焦枯早落,新梢生长扭曲,死亡,甚至危害花序和幼果。今年霜霉病有发生早,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等特点。今年霜霉病大流行且发生早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去年秋季雨水较往年多,而且温度在25℃左右,是霜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因此去年秋季霜霉病发生较严重,病原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成活率高;其次今年春季以来,雨水很多,造成葡萄园空气湿度增大,葡萄植株吸收更多水分,从而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的含水量增加,使植株的抗病性降低,因此植株更加容易得病,部分地区还发生了较严重的冰雹,葡萄植株被打烂,气温又适宜,导致霜霉病发生早且重;另外,防治不利也是病害发生原因之一。
现在已进入秋季,正是霜霉病高发时期,因此大家对霜霉病的防治工作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现将该病害的一些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豫西及黄土高原地区霜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发病规律及原因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再由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到葡萄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寄主组织,进行初次侵染。经过潜育期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次侵染。
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取决于叶片上的水分,空气湿度起辅助作用。雨水多不但有助于霜霉病发生,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抗病性降低,更加容易感病。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因此低温,多雨多露的秋季易引起病害流行。另外葡萄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2 症状
一般幼叶先出现症状,初期为细小,淡黄色、水浸状斑点,然后叶正面出现黄色至褐色病斑,病斑部位的叶背面出现白色霜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叶片焦枯、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
霜霉病危害葡萄枝干,最初新梢上端表现肥厚、弯曲,表面形成孢子发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
霜霉病危害叶柄、卷须、幼嫩花穗时也出现同样症状,并最后变褐,扭曲或干枯脱落。
幼嫩的果粒高度感病,感染初期,病斑颜色为浅绿色,之后变深、变硬,随果粒增大形成凹陷病斑,天气潮湿时表面出现霜霉。
3 防治方法
(1)田间卫生:秋季或冬季修剪后,把枯枝、烂叶、落叶收集到一起,处理干净,减少病源,春、夏、秋季及时修剪病枝、病蔓、病叶,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
(2) 合理水、肥, 提高树势,增强树体的抗病力,合理叶幕,保证果园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
(3)避雨栽培,阻挡霜霉病孢子传播途径。
(4)化学防治:清园后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均匀喷施1 次3 ~ 5度石硫合剂,可大量杀灭越冬菌源, 减少侵染。5 月初, 于葡萄开花前,喷施1:0.5~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保倍福美双1500~2000倍液,或42%代森锰锌600~800倍液,每隔半月喷1次,一般喷3~4次,即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发生霜霉病后,需要喷施2~3次药剂,首先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例如,50%保倍福美双1500倍液(或42%代森锰锌600倍液)+50%金科克2000~3000倍液,用药3天后,可以单独使用内吸性杀菌剂,例如80%霜脲氰2500倍液,或58%霜矛1000倍液,或25%精甲霜灵2000倍液。第二次用药3~4天后再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例如30%万保露600倍液+40%金乙霜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90%乙磷铝800倍液。然后进入下常管理,并且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均匀才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