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145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防治葡萄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筛选及花期施药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试验 [2016/1/22 17:29:59] 来源: 作者:Admin
 

病害防控岗位

李兴红

 

  葡萄白粉病和灰霉病是葡萄栽培中常见的病害,葡萄白粉病主要发生在秋季,危害叶片和果实,一些采摘果园,葡萄与瓜类作物间作,病害严重。葡萄白粉病主要为害葡萄的叶、果实、新枝蔓等,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卷缩枯萎、果粒脱落,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上通过使用高效安全的药剂进行防治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为害。

 

  葡萄灰霉病可引起果实腐烂,春季如遇有阴雨天气,由灰霉病导致的病穗率会达到30%以上,给葡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研究显示葡萄灰霉病菌主要在花期前后侵染,而花期用药是否安全目前尚无统一观点。本实验采用花期喷施杀菌剂的方法,以期明确花期用药对果实灰霉病的控制作用及药剂的安全性。

 

  1 防治葡萄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筛选

 

  1.1 供试药剂

 

  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由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提供;250/升吡唑醚菌酯乳油,由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300/升氟唑菌酰胺悬浮剂,由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5%已唑醇微乳剂,由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供试药剂和对照处理按照随机区组排列。采用茎叶喷雾方法施药,用水量1125/公顷。于2015612日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619日进行第二次施药,626日进行第三次施药,最后一次施药后7天(即2015825日)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分级标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 17980.122-2004

 

  1.3 结果

 

  供试杀菌剂对葡萄白粉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表1)。对调查的病情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杀菌剂与清水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供试杀菌剂之间防治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防治效果最高的为300/升氟唑菌酰胺悬浮剂(100毫克/千克),为96.67%,其余药剂的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250/升吡唑醚菌酯乳(133.3毫克/千克)>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150毫克/千克)>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200毫克/千克)>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100毫克/千克),防治效果依次为96.64%96.27%96.17%95.76%95.08%

 

  2 花期施药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试验

 

  2.1 供试药剂

 

  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提供;1×106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捷克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2.2 方法

 

  供试药剂和对照处理按照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重复4次,20个小区,每小区10株,用水量1500/公顷。在葡萄开花期第1次施药(201563日),花后10天第2次施药(2015613日),共用药两次。均匀喷洒于花穗上。用药24小时后观察观察药剂对葡萄的影响,调查药害发生情况。观察药剂对坐果率的影响,在采收期(此时灰霉病发生高峰期)调查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记录病穗率和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对产量进行测定以评价供试药剂是否有药害及增产作用。

 

  2.3 结果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84日调查,喷施4种药剂的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病果率,814日调查,除325g/L苯甲.嘧菌酯SC外,其余3种药剂与对照相比病果率均显著降低。从两次调查结果来看,50%咯菌腈WP花期喷施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两次防效(以病果率计算)分别为88.65%88.92%,其次是生物制剂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两次防效(以病果率计算)分别为75.84%70.44%,持效性较好。325g/L苯甲.嘧菌酯SC的防效最低,均在30%以下。

 

  供试4种药剂对品种 “京香玉” 坐果无影响。因此,325g/L苯甲.嘧菌酯SC250g/L吡唑醚菌酯EC1×10 6孢子/g寡雄腐霉WP50%咯菌腈WP在京香玉葡萄品种上可以花期用药防治果实病害。

 

 

  从表4结果看出,除325g/L苯甲.嘧菌酯SC与对照相比,产量未有明显增加外,其余药剂喷施后葡萄产量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提高。其中50%咯菌腈WP处理后葡萄产量最高,达到3067.13 Kg/亩,其次是1×106孢子/g寡雄腐霉WP,产量为2871.30 Kg/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