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
王富霞 张爱华 边凤霞 容新民
1 目的意义
克瑞森葡萄在北疆地区属于晚熟品种,9月中旬上市,因其果皮鲜红色、果皮薄、果肉硬脆、汁多味甜,贮运性好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新疆北疆地区气候寒冷,灾害性天气频发,2013年早霜出现在9月15日,今年2014年早霜出现在9月22日,早霜出现的时间刚好和克瑞森葡萄成熟采收的时间相接近,因此,促早熟促着色试验的开展针对克瑞森葡萄成熟期偏晚,果粒上色困难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主要进行药剂筛选,2015年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浓度筛选,通过两年的试验,筛选出有效地促进克瑞森葡萄着色的处理方案。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本试验选用的克瑞森葡萄定植时间为2009年4月,株行距为0.8×3.5m,架势采用“V”型架,灌溉方式为滴灌。
2.2 试验设计
(1)2014年进行药剂和处理方法的筛选试验。
试验共设四个处理,一个对照,每个处理8穗果。所有试验果穗先做好标记,随机处理之后再次挂上标记牌,确保试验具有代表性。9月1日采收。
处理A:第一次,8月5日,用果优红,浓度2000倍液,喷施。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B:第一次:8月5日,用果丽红,浓度1200倍液,喷施。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C:第一次:8月5日,用美果红,浓度150倍液,喷施。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D:环割,在8月5日进行环割,环割宽度0.5公分,深度达木质部。
对照:清水对照。
(2)2015年进行药剂浓度的筛选试验。
试验药剂果丽红,设置四个浓度梯度,一个对照,每10棵树设为一个小区,每个处理一个小区,随机抽选,确保试验具有代表性。9月10日采收。
处理B1:第一次,8月5日,浓度400倍液,喷施。在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B2:第一次:8月5日,浓度600倍液,喷施。在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B3:第一次:8月5日,浓度800倍液,喷施。在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B4:第一次:8月5日,浓度1000倍液,喷施。在8月20日,重复一遍。
处理E: 第一次: 8 月5 日,0.3%的磷酸二氢钾,喷施。每10天重复一遍,共喷施3遍。
对照:清水对照。
3 调查方法
调查项目:
单粒重:将整穗葡萄的所有果粒剪下,称取重量算平均值即为该处理的单粒重。
糖度:在整穗葡萄的上、中、下不同部位各取10粒共30粒,榨汁混匀,用电子数显测糖仪测定。
酸度:用滴定法测定。
硬度:用果实硬度计测定。
纵/横径:用游标卡尺测定。
花青素:用分光光度计。
果实成熟后,每个处理采3穗果,分别测定其穗重、单粒重、糖度、硬度。
4 结果分析
4.1 2014年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1各处理与对照的检测数据显示:单穗重与单粒重成负相关关系,单穗重逐渐增大,单粒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单穗重对克瑞森葡萄的商品性有很大影响。硬度的检测数据表明,对照和处理D的硬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其中对照最高,处理D其次;用药剂处理的3个处理中,处理B的硬度较高。由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的糖度均高于对照,但是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总酸含量各处理均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花青素的含量数据表明,处理D的花青素含量是最高的,其次是处理B;说明环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克瑞森葡萄的成熟期。处理B(果丽红)的处理效果比较明显的提早了上色时间。
4.2 2015年试验结果分析
由表3的检测数据结果与表1(2014年)的数据结果一致:单穗重与单粒重成负相关关系,单穗重逐渐增大,单粒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单穗重对克瑞森葡萄的商品性有很大影响。
由表4 可以看出: 处理B2 、B3的糖度均高于对照,处理B1、B4、E与对照无明显差异;总酸含量各处理均低于对照,但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花青素的含量数据表明,各处理的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之间是B1>B2>B3>B4>E,说明浓度越大花青素含量越高。
5 结论
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克瑞森葡萄在果实膨大处理相同的条件下,果实穗重与单粒重成负相关,果穗偏大严重影响到果实的单粒重及成熟期。
根据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采用药剂果丽红处理的花青素含量较高,但浓度过大颜色偏暗红,不亮丽;采用环割方法的处理D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均明显高于对照。
这两种方法均有促进克瑞森葡萄成熟的作用。
表2的检测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糖度均高于对照,酸度均低于对照,硬度只有处理D采用环割的方法硬度较高,与对照差异不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根据试验调查;采用环割法处理的的果实提前上色,色泽鲜红亮丽;果实硬度略低于对照,但明显高于采用药剂处理的。但是环割技术最适宜于生长强壮的结果枝,对树体有一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