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21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不同套袋处理对‘魏可’葡萄果实生长的影响 [2015/6/15 19:08:04] 来源: 作者:Admin



 

华东华南栽培岗位

余阳 陶建敏

 

  摘要:以葡萄晚熟品种‘魏可’为试材,研究了6种不同袋型内微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以及对果实品质和裂果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袋内果实糖酸比较高,日本OP袋较低。套袋对果实单果重和大小影响不显著。对于果实裂果现象,微孔袋和双层黑袋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日本OP袋及塑料袋效果最差。综合比较,对于易发生裂果现象的‘魏可’葡萄,应采用微孔袋套袋技术,在避免裂果现象的同时,还提高了果实的内在品质。

 

  关键词:‘魏可’葡萄;套袋;内在品质;裂果

 

  果实套袋是生产无公害水果,提高其商品价值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葡萄套袋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果实套袋后,其外观品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防止了病虫害、减少了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改善了果实风味、提高了果实品质。李以训等采用“绿达”牌专业套袋,明显改善了巨峰葡萄果实的外观品质,果粒大小均匀,果形端正,果面整洁有光泽。果实套袋,可溶性固形物略有增加,总酸下降,以专用袋套袋果实效果更明显,这也与赵建波等[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魏可’葡萄属欧洲种,是日本山梨县志村富男1 9 8 7 年用KubelMuscat与甲斐路杂交选育的品种。果实为紫黑色,果穗圆锥形,果穗较大,果粒卵圆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左右,味甜汁多无香气。但该品种对光照、高温,外界环境极其敏感,果实裂果严重,易造成产量和经济的严重损失。本试验以‘魏可’葡萄作为试验材料,使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

术,探究使用不同袋型的套袋对‘魏可’葡萄果实生长及裂果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利于‘魏可’葡萄生产、能防治裂果的果袋类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试验于南京农业大学葡萄研究生产基地进行,葡萄品种为‘魏可’,采用平棚架避雨栽培,株行距为 3.0m×6.0mH型树形,按照葡萄园常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管理。选择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魏可’葡萄植株,坐果后人工疏花疏果,每结果枝留 12穗。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于724号选择长势较一致的‘魏可’葡萄单株,选用普通纸袋,塑料袋,双层黑色袋,微孔袋,日本OP5种果袋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为对照。2014912日起每周采样1次,取样后立即带回实验室,当天进行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1.2.2 不同袋型内微环境测定

 

  套袋试验中,将微型便携式温湿度记录仪放置于果袋中,且将装有温湿度记录仪的果袋放置于果枝的遮阴处,温湿度记录仪自动记录下果袋内温、湿度变化,于果实成熟时取下,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 葡萄果实裂果发生率统计

 

  每次取样统计不同袋型内裂果果实占整个果穗总数的百分比,分析裂果果实发生的主要时间段。

 

  1.2.4 果实品质测定

 

  在‘魏可’葡萄果实成熟期取样。采用百分之一电子天平称量单果质量,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果实纵径、横径,用RA-250手持式糖度计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制作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果袋内日温湿度变化情况

 

  果袋内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果袋内温度在从100600缓慢下降,6001200迅速上升,1200到达一天最高温度,然后再缓慢下降,日本OP袋和CK下降速度要快于其它袋型,微孔袋和普通纸袋能较好地维持袋内温度, 温度下降缓慢。微孔袋内的温度明显低于其它处理的套袋,日本OP袋和CK的昼夜温差最大。1200,日本OP袋内温度最高(41.0℃),其次为对照(39.7℃)和双层黑袋(39.5℃)。微孔袋内温度最低(36.8℃)。14002200时,温度迅速下降,1800以后,大气温度与袋内温度相差不大。在一天内日本OP 袋内的温差最大(14.1℃),微孔袋内的温差最小(11.2℃)。大气温差为13.9℃。

 

 

 

  果袋内湿度变化情况如图2-2所示。大气湿度在000600期间处于上升趋势,在6001600下降,16002200上升,果袋内湿度变化基本与大气湿度一致。湿度在000600阶段最高,邻近中午和下午时湿度快速下降,湿度最低值出现于1600;在16002200湿度又开始上升,其中,由于透气性的问题,塑料袋和日本OP袋的湿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2.2 不同类型果袋对‘魏可’葡萄果实裂果的影响

 

 

 

  选取30串不同套袋处理的‘魏可’葡萄果穗,在每次采样时统计果穗中裂果果实占整个果穗所有果实的百分比。由图2-3可知,微孔袋内完全无裂果现象,其次是双层黑袋的裂果发生率较小;而日本OP袋和塑料袋的裂果最为严重,CK和普通纸袋次之。试验中日本OP袋内的果实裂果率最高为31%,微孔袋对防治裂果的效果最好,没有发生裂果现象。双层黑袋的裂果效果其次,最高为3%

 

  2.3 套袋对‘魏可’葡萄果实单果质量及大小的影响

 

  由图2-4可知,不同套袋处理的葡萄单果质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930日之前,塑料袋处理的果实单果质量最高,而对照(CK)的果实单果质量最低;其余处理均没有显著差异。在924日之前,果实质量快速的增加,之后果实进入成熟期,变化缓慢,在最后的果实采收期,CK的果实单果质量有明显的上升。由图2-5可知,‘魏可’葡萄采收期各套袋处理的纵横径无明显差异,对照(CK)处理的‘魏可’纵横径略低,但是差异不明显。以上分析说明套袋对‘魏可’果实的单果质量和大小无显著影响。

 

  2.4 套袋对‘魏可’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由图2-6可知,不同套袋处理的‘魏可’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实验中均呈上升趋势。果实生长初期,所有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迅速增长,而日本OP袋的果实增长最为缓慢,并且在整个果实生长发育中,日本OP袋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在果实最终成熟时,微孔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23.8%,日本OP袋最低为21.97%。实验初步说明,使用微孔袋套袋能够提高‘魏可’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日本OP袋则使其略微降低。

 

  2.5 套袋对‘魏可’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2-7可知,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可滴定酸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整个果实生长中,微孔袋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日本OP袋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说明微孔袋成熟较快,而日本OP袋成熟较慢。双层黑袋前期可滴定酸含量高,但在924日后可滴定酸含量迅速降低,看来这个阶段是黑袋子套袋的快速成熟阶段。综上实验说明,微孔袋能显著降低‘魏可’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促进果实成熟,日本OP袋及双层黑袋会抑制‘魏可’葡萄的成熟。

 

  3 讨论

 

  葡萄果实裂果属于生理性病害,其原因是在果实生长时期土壤水分变化过大,久旱逢雨或大雨漫灌,根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输送到果实内,使果实膨压骤增,果实纵向裂开。葡萄果实裂果与品种特性、栽培技术有关。如今生产上有许多防治裂果的手段与方法,而本实验将套袋技术使用于葡萄生产中,以容易产生裂果的‘魏可’作为实验材料,旨在选出最利于‘魏可’葡萄生产,防治裂果的袋型,为‘魏可’葡萄的生产提供依据。果实套袋改变了果实的微环境,对果实的内在品质产生了影响。本实验表明,在‘魏可’成熟前期,微孔袋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大于其它处理,而到成熟后期几乎无显著差异。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作为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验中,微孔袋能显著降低‘魏可’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促进果实成熟,而日本OP袋及双层黑袋会抑制‘魏可’葡萄的成熟。在果实品质大小方面,各处理套袋果实纵横径及单果质量无显著差异,这与李桂祥等的研究成果相同。

 

  综上可知,不同袋型的套袋处理对‘魏可’葡萄的成熟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微孔袋果实有较高的糖酸比,而日本OP袋内的果实糖酸比较低,不同果袋对果实成熟期也有不同的影响。在防治裂果病害方面,微孔袋和双层黑袋的效果最好,而日本OP袋和塑料袋加剧了葡萄裂果的发生率。对于‘魏可’葡萄而言,果实的裂果主要发生在果实膨大期,在成熟后期基本不发生裂果现象。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使用微孔袋并配合合理的套袋时间不仅能促进果实成熟,而且能很好的避免果实裂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