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209739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根癌病及其防治 [2014/12/6 9:38:39] 来源: 作者:Admin


病毒病防控岗位

董雅凤 张尊平 范旭东 胡国君 任芳

 

  葡萄根癌病又称冠瘿病、根头癌肿病、根瘤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根部细菌病害。该病在我国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冬季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发病较重,发病率有时高达5060%,甚至全园发生。根癌病一般发生在根颈部和靠近地面的老蔓上,由于根部受损伤,植株地上部生长衰弱,产量和品质下降,经济寿命缩短,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

 

  1 症状

 

  葡萄根癌病主要发生在葡萄的根、根颈和老蔓上。病原菌造成发病部位组织增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瘤状突起。病害初发时,瘤体较小,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以后瘤体逐渐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龟裂,质地坚硬;老熟病瘤在阴雨潮湿天气易腐烂脱落,并有腥臭味。瘤体的大小不一,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核桃、拳头大,甚至直径达几十厘米。一株葡萄上可能形成数个到数十个癌瘤。受害植株由于皮层及输导组织被破坏,树势衰弱,植株矮小,茎蔓短,叶色黄化,提早落叶,严重时可造成全株干枯死亡。苗木上根癌病多发生在接穗和砧木愈合的部位,患病苗木早期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根系发育受阻,树势衰弱。

 

  2 病原

 



  造成葡萄根癌病的细菌为葡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vitis Ophel & Kerr),属于土壤杆菌属。葡萄土壤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有荚膜,不形成芽孢;菌落圆形,白色,光滑,黏质状,不产生色素;病菌好气,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菌体杆状,大小为1.23.0×0.40.8μm。有14根侧生或周生鞭毛。

 

  3 发生规律

 



  根癌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及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未分解的病残体内可存活23年。条件适宜时,通过剪口、机械伤口、虫伤、雹伤及冻伤等各种伤口侵入植株。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蛴螬、蝼蛄)、病残组织、根或蔓接触磨擦、修剪工具以及带菌的肥料等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的苗木、接穗、插条和砧木等繁殖材料。病菌进入表皮组织后,诱导伤口周围的薄壁细胞不断分裂,使组织增生而形成瘿瘤。病菌的潜育期约几周至1年以上,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9月以后很少形成新瘤。温度适宜,降雨多,湿度大,发病重。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及碱性土壤,发病重。受过冻害的植株,生长势减弱,常常加剧该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有所差异,如玫瑰香、巨峰等高度感病,龙眼、康太等品种抗病性较强。砧木品种间抗根癌病能力差异也很大,SO4、河岸2号、河岸3号等是优良的抗木性砧木。

 



  4 防治方法

 

  (1)繁育无病种苗。选择未发生过根癌病的地块做育苗苗圃,杜绝从患病园取插条或接穗。

 

  (2)严格检疫。建园时应避免从病区引进种苗和接穗,苗木中若发现病株应彻底剔除烧毁。

 

  (3)苗木和种条消毒。新引进的苗木和种条,在栽植前用硫酸铜100倍液浸泡5 min,或用3%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

 

  (4)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适当施用酸性肥料,使其不利于病菌生长。农事操作时尽量避免制造过多伤口。增加树体营养贮藏量,提高葡萄抗冻能力,做好冬季埋土防寒工作,避免冻害发生。葡萄生长期,及时发现并拔除、销毁病株。

 

  (5)药剂防治。发现病瘤及时刮除,刮时要彻底清除变色的形成层,并深达木质部,然后涂抹5°B石硫合剂100倍液或硫酸铜50倍液,保护伤口,以免感染。刮除的组织应带出果园集中烧毁。

 

  (6)生物防治。栽植前用放射土壤杆菌K-84MZ15等生防菌剂处理根部,能有效地保护葡萄伤口不受致病菌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