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栽培岗位
刘光春 翟衡 杜远鹏
摘要:葡萄园行间自然生草、机械刈割、行内覆盖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生草降低了结果部位的温度,对照最高温度为37.5℃,而生草处理仅为33.8℃,有效避免了果实日灼的发生;自然生草制使行内土壤表层温差降低3.2℃,最高温度降低2.9℃,改善了表层土壤温度的稳定性;自然生草使春秋干旱时期行内土壤含水量升高;显著增加了行间和行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了行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葡萄园内进行,试验园位于北纬36°11′07″,东经117°06′51″,年日照时数,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行间自然生草,超过30cm进行刈割,所剪草进行行内覆盖,以行内及行间都清耕为对照。
称重每次剪草量,测定两个处理行间及行内土壤温湿度,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土壤微生物含量及土壤容重。
2 结果
2.1 自然生草对结果部位温度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然生草显著降低了结果部位的温度,能够防止果实日灼的发生。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清耕处理的坐果部位最高温度达37.5℃,而自然生草处理的坐果部位最高温度达33.8℃,相差3.7℃。
2.2 自然生草制对行内土壤表层温度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自然生草制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温度的稳定性,从7月25日到9月5日自然生草行内土壤表层温度从13.3℃到26.1℃,温差12.8℃,清耕行内土壤表层温度从13℃到29℃,温差16℃,温差较自然生草高3.2℃。
2.3 自然生草制对行间和行内表层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自然生草制在春秋降雨量少,土壤较干旱的时候,行内清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行内覆盖处理,6月16日测定的结果显示,行内清耕的是行内覆盖的0.69倍;9月9日测定的结果显示,行内清耕是行内覆盖的0.54倍;在夏季降雨量大时,无论是行间清耕还是行间生草,其表层土壤的质量含水量没有显著差异。
2.4 自然生草制对行间和行内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自然生草制显著增加了行间和行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数量。8月6日测定的自然生草行间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数量分别是清耕行间的19.51、24.39、13.78和11.75倍,行内覆草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的数量分别是行内清耕的21.64、19.03、9.86和1.86倍。

2.5 自然生草制对行间和行内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自然生草制显著增加了行间和行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8月15日和9月15日时测定的自然生草行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清耕行间增加了83.70%和80.66%,脲酶活性分别比清耕行间增加了73.52%和56.97%,蔗糖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110.90%和101.28%。
8月15日和9月15日时测定的自然生草行内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清耕行间增加了54.91%和93.87%,脲酶活性分别比清耕行间增加了103.24%和98.01%,蔗糖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120.16%和103.15%。
3 结论
行间自然生草可以降低结果部位温度,能够避免日灼发生,显著维持土壤表层温度的稳定,增加干旱季节行内土壤湿度,增加微生物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善了根系生长发育和对养分的吸收。